四川“一号工程”来了!天府新区这些地方做梦都要笑醒…
我们家是不是要拆了,这个引大济岷是什么?
最近,阳阳在后台收到不少粉丝提问,并发来一封有关引大济岷项目征地的红头文件。
文件显示,征地范围涉及成都、雅安、甘孜3个市(州),成都市内涉及天府新区、双流区、大邑县、崇州市、都江堰市、新津区6个区(市)县。
具体到天府新区,则涉及——
煎茶街道的尖山村、鹿溪河村、沿溪村、茶林社区、青松村、老龙村;
永兴街道的丹土村、红花村、干塘村、明水村;
太平街道的天灯村、合江场社区、鹿林村、鹿溪村、太平场社区、二郎村、前进村、白马村等。
首先,恭喜这些区域居民,终于轮到你们拆迁了,身价即将迎来暴涨!
其次,我来回答一下粉丝的疑问,这个要拆掉你们家的项目,到底是怎样一个嗨项目?
四川一号工程!
为成都解渴…
引大济岷,顾名思义就是就是引大渡河之水入岷江。
以大渡河为集中水源,自流引水25亿立方米至都江堰供水区,工程规划总投资约680亿元,总工期96月,也就是8年。
该项目被称为四川一号工程,也被一些人奉为21世纪的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将拥有岷江、大渡河两大水系的水资源保障。
有朋友或许要问,四川是著名的千河之省,成都更有着水网交错、湖泊密布。为什么还要引水,难道成都也缺水?
没错!
成都真的很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2100立方米,四川省人均占有量为2900立方米,而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都江堰灌区,人均占有量不到110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40%。
按照国际标准,人均少于1700立方米都属于缺水区。早在2010年,成都就被列入全国420个缺水城市行列之一。
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成都市常住人口还在不断增加。
据悉,2010至2020十年间,成都增长了约582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330万人,那时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也将超过4600万人。
四川各市(州)2020年水资源量
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只占四川水资源总量约25%
图据四川水利厅官网
一面是有限的水资源,一面是不断膨胀的用水需求,预计到2035年,成都平原经济区供水缺口约27亿立方米/年。岷江已不堪重负!
为什么是大渡河?
大河之水天上来…
要想为岷江分忧,比起节流,更重要的是开源。于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西水东引的设想便被提出。
据了解,引大济岷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3年形成初步方案,2012年纳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2021年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1年11月3日四川日报
今年2月,引大济岷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四川省引大济岷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标志着工程环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为确保工程前期工作顺利进行,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知》正式发布。
这也就是,前文中粉丝发给阳阳的那份文件。
那为什么
要从大渡河引水?
首先,当然是因为大渡河水量充足,有给岷江补水的资格。并且由于大渡河水量较大,常引发下游水患,引走部分水流也有助于防洪。
每年夏季,位于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乐山常遭遇洪峰袭扰,其中大渡河就是重要的洪水来源。而引大济岷工程将建设数座大型水库,实现大渡河洪水的资源化利用。
其次,就是大渡河取水口与岷江入水口海拔落差大,工程可行性高。
据了解,引大济岷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确定的取水口海拔高程超过1000米,引水线路末端海拔高程只有600米左右,虽然有崇山峻岭阻隔,但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可实现自流引水。
而大渡河水来到成都后,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都江堰水网体系,无需要再建新的配套工程。
而相比四川其他的河流,比如沱江、涪江、青衣江等,要么是水量不够,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要么就是海拔太低,工程耗费太大。
大渡河的一段河道
两千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筑都江堰驯服岷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后,一个新的世纪水利工程再次开启,目的是为了延续天府之国的幸福物语。
这些地方身价暴涨
世纪工程远不止拆迁
引大济岷为什么重要?除了拆迁,它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光从理论上说,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我想到了一个大部分成都人,尤其是二圈层人民都知道的一个例子——东风渠。
结合公开报道和征地信息,我们不难理出引大济岷的大致路线:经甘孜、雅安,到达成都大邑、崇州,再进入都江堰,然后路过新津、双流,来到天府新区。
作为引大济岷的前辈,东风渠的路线正好相反,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成都市东、新都南、龙泉北、天府新区南,再流入眉山仁寿西北部。
东风渠始建于1956年,至1972年完工,耗时16年。起初,修建东风渠的目的是进行农业灌溉,其原名也为东山灌溉工程。
而如今40年过去了,东风渠对成都的惠泽,远远不止于农业。我们来看看,它都经过了今天的哪些地方:
东风渠自北向东,依次经过凤凰山公园、北湖公园、青龙湖;
然后掉头向南,在龙泉的成都航空职院旁,与鹿溪河交汇,后者依次流入白沙湖、兴隆湖。
而东风渠则继续向南,途径天府新区合江、太平、永兴、大林等地,汇入眉山天府新区的黑龙滩。
东风渠还通过龙泉山引水隧道,与三岔湖相通。
兴隆湖
黑龙滩 图源:黑龙滩景区
三岔湖 图源:天府动态
插句题外话。据说,当年为了开凿引水隧道,不少施工人员不幸牺牲。如今,三岔湖边还立着一面巨大的纪念墙,白底黑字,上书1969—1978 为龙泉山引水工程献身的水利战士永垂不朽。
言归正传。回头看看这些地名,如今都已是大名鼎鼎的生态旅游景点,其中不少更是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带。
可见水资源不仅仅是市民基本需求,也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的重要依托。
引大济岷经过都江堰后,先向南后向东,同样经过兴隆湖一带,与东风渠正好形成一个地理上的闭环。并且,从绝对体量上来说,引大济岷显然更为庞大。
前承都江堰,后继东风渠,如今,一个新的世纪水利工程再次开启。它又会给成都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华阳那些事儿出品
部分综合:四川水利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侵权请来函告知,我们将24小时内删除
- 近 期 精 彩 文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