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众所周知,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武器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由英法研制并投入战斗。沙皇俄国作为当时的参战国之一,自然也耳濡目染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彼时,沙皇俄国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装甲车的研发活动,但研制形式基本上都是先从国外购买(英法美),然后自行组装或改装。因此仅从时间上来看,沙俄绝对属于机械化部队探索的先驱之一。不过遗憾的是,沙俄当年的装甲车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充其量就是承担一些警戒和侦查任务。
苏联成立后,部队的装甲化建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不过其仍旧没有被确立为陆战中的主力。根据当时以特里安达菲洛夫等人为代表的苏联军事家的理论,坦克、摩托化步兵只是在己方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继续扩大胜利的后续辅助。
尽管特里安达菲洛夫等人的理论没有将装甲化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升到足够的高度,但也至少保证了苏联对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而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苏联后来成长为了可与美欧相媲美的装甲武器自主研发国并大量出口至其他国家,但初期苏联坦克的研发主要还是来自于仿制:诸如法国的FT-17等被缴获的坦克便成了苏联坦克的研制基础。
前述这一过程差不多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也是在这一时期,苏联相继建成了多个围绕装甲研制的兵工厂。而这也意味着苏联已基本上形成了从研制到生产的综合体系。
进入三十年代后,苏联的部队装甲化建设继续蓬勃发展:1932年,苏联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化军;1934年,苏军坦克总数超过5000辆;1939年,苏军更是装备了24个独立轻坦克旅、4个重坦克旅和4个坦克军。
不过在苏联装甲部队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不足:首先,苏军严重缺乏重型主战坦克;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缩水了苏联装甲部队的实力。其次,苏联军事最高决策机构对于机械化编制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在1939年之前,苏联原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但在当年底,莫斯科却要求压缩装甲部队的编制:最大不能超过旅级规模;毫无疑问,这也是苏联装甲化建设发生变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述而言,苏联之所以在装甲领域探索早却成军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缺乏主导战役走向的重型装甲;第二,编制调整;第三,军事理论和战术思想相对保守。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