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化新设备助力甘肃防沙治沙


本文转自:甘肃日报

夏日骄阳下,武威市凉州区北部沙漠,20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林草系统的干部职工头戴草帽,在凉州区荣生路南侧项目区开展压沙治沙,经过改良的治沙设备也全新亮相。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当日,甘肃省林草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与武威市林草局在凉州区共同举办了现场治沙和荒漠化防治培训活动,旨在通过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展示全省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做法与成就,引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投身和参与全省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行动。

甘肃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9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1.82亿亩,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421万亩,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7%。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宏祯介绍,十三五以来,甘肃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依托三北防护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421万亩,年均治理203万亩,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双减态势。

在全省各级林草系统的努力下,甘肃境内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已逐步形成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宏祯说,目前甘肃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不仅为甘肃省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京津唐风沙源的治理作出了贡献。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甘肃防沙治沙工作的历史性转变,离不开甘肃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省治沙研究所建立了由科技部批准的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际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技术援助交流平台。研制成功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和小型手扶式草方格压沙车,改良后的手扶式沙障机操作方便且适应多种地形,单机日均可铺设草方格沙障50亩左右,效率是人工的4至6倍,极大地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造林和固沙成效。

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过程中,甘肃省广大沙区不断推广应用草沙障+沙生灌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治沙模式和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张掖、武威等市总结出雪墒造林的治沙新模式,既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降低了造林成本。

甘肃始终落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先后对银西铁路穿越环县甜水镇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银西高铁配套电网穿越环县甜水镇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项目开展了生态影响评价论证,并按规定程序要求报国家林草局征求意见。

防沙治沙,任重道远。甘肃省林草系统将统筹甘肃省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各项规划、项目、资金和技术,应用治沙科技力量,继续加强防沙治沙,为全国北方防沙带建设和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贡献。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