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洪洞申青林斩获15项专利,靠的不服输的洪洞精神


他从小调皮捣蛋不好好念书,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坏孩子,可是他脑子活,对机械很感兴趣,看见啥一学就会,还能搞清楚机器的工作原理,不仅能把一些农机的缺点改进,还能搞发明创新,弄出来的机械设备既好用还特别经济实惠……如今的他可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家,获得国家15项发明专利,他就是洪洞县明姜镇沙窑村的申青林。他发明的可调速鼎型石磨机,是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三转子锤式破碎机在利用建筑垃圾制砂、制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以及他的制洗砂一体机广泛应用于全国20余省公路、铁路、城市建设中;部分大型机械还出口到了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地区……

洪洞申青林斩获15项专利,靠的不服输的洪洞精神(图1)

孝顺的捣蛋鬼

申青林,1972年出生在洪洞县明姜镇沙窑村,他六七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在襄汾上学,当时,父亲在襄汾的一家汽车配件厂打工,他放学后就经常在父亲打工的厂子里玩,那些大型机器把大块的铁疙瘩弄成小块,还能把铁皮砸成各种形状,这些让他看得入迷,所以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废零件堆里鼓捣,把一些废旧零件、螺丝等拼凑成各种形状,有的像汽车,有的像拖拉机,还有的像各种小动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只能回炉的废旧零件,在他的手里成了变形金刚。

当时厂里食堂是按人头定饭,每个人一顿饭是半块白馍、一个窝头、一筷子萝卜丝、一小块豆腐乳。这就意味着父亲的那份要两个人吃,当时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成年人,这些东西只能吃八成饱,再加上还要分我一些,父亲根本不够吃……申青林说,当他知道这些后,就再也没吃过那半块白馍,每顿饭只吃半个窝头,父亲很奇怪地问:为啥不吃白馍?他只说:白馍不好吃!当时,我对机械已经到了痴迷程度,有一次半个多月没去学校……申青林说,每天吃了饭就背起书包偷偷跑到工厂里鼓捣那些废零件,跟上班一样。当时也没有联系方式,学校无法通知到家长,纸包不住火,后来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狠狠地训了他一次,但是没过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次学校说什么也不要他了。无奈之下,申青林只能回老家沙窑村去上学,虽然不去鼓捣那些机械零件了,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每每考完试就被叫家长。用老师的话说,申青林不仅自己不好好学,还挺有号召力,带着班里的同学一起捣蛋。这次,父亲对这个不成器的孩子,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拿着棍子满村子追着他打。我跑得快,父亲哪能追上?一下子绊了一跤,远远看着父亲摔倒,要是过去扶肯定被打……申青林说,后来他还是回去扶摔倒的父亲,随后就被狠狠教训了一顿。像他这样捣蛋的孩子,学校说什么也不要了。后来,在家人的恳求下,学校勉强让他继续上学。

第一个神器

初中毕业后,申青林先后在襄汾和洪洞赵城镇的电焊铺当起了学徒工。在他20岁的时候,回村里开了自己的电焊修理铺。

当时,也没钱,开电焊修理铺的时候,正好一个本家亲戚的电焊铺不干了,我就去找人家,看能不能把一套电焊设备赊给我,没想到人家同意了,最后以3100元的价钱赊下了一套电焊设备。申青林说,开起铺子后,生意也不好,当家人问一天赚多少钱的时候,他便硬着头皮谎称赚了一百多……虽然没有房租,但是设备的钱肯定一时半会儿还不了。总得想办法赚钱,否则对不起家人。那个时候,村里人冬天都烧炉子,于是他就试着焊个了多功能铁炉子。因为没钱买料,他就在废品收购站里淘宝,买了许多废 旧铁皮和一些机械零件,当时焊了一个既能烧水,又能烤红薯,还能取暖的多功能炉子,因为卖不出去,就放到自己家取暖。

一个偶然的机会,镇上一家信用社的领导看到这个炉子后,觉得很不错,经过多次考察,他决定买下这个炉子放在单位取暖。于是,我的第一个发明以380元的价钱被买走。申青林说,当时,人家来了几个人连炉子里的炭火一起抬走了,这个以60多元的成本,且用废铁皮焊出来的炉子,一下让他赚了三百多元。就用这三百多元,他买了新的铁皮继续改进这个发明;从那以后,他的炉子供不应求,就连太原、运城等周边城市的人都来他店里订购。一年多时间,他的这个炉子让他赚了20000多元;第二年,又卖出400多台。

洪洞申青林斩获15项专利,靠的不服输的洪洞精神(图2)

走上发明之路

有了成功的经验,申青林又打起了发明改进农具的主意。当时的农村,干农活基本上是靠手工,机械虽然省力还效率高,但是农民信息封闭,接触不到;再就是太贵买不起。申青林说,1995年,他看到附近村的村民用三轮车拉着玉米脱粒机打玉米赚钱。于是,他就追着看,还不停打听机器哪里买的?机器的工作原理等。人家爱理不理地说,看看就算了,就这机器是我花了三四千从东北进回来的,就你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娃能摆置出来?简直不可能!玉米脱粒机的主人一脸不屑。追着看了一天后,他便去二手市场买了一台旧三轮车,骑着四处买零件,零件凑齐后便开始动手搞发明。

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三轮车+脱粒机一体机还真让他给做出来了。申青林说,邻村的那台脱粒机有缺陷,虽然能打出玉米,但是玉米芯被打烂了,玉米粒有的也被打碎了,而他的这台脱粒机,不仅能打玉米,而且玉米芯也是囫囵的,玉米粒打碎的很少。

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还得去试试。申青林开着以旧三轮车改造的玉米脱粒机给邻村农户打玉米。开始许多人都不怎么看好,后来终于有一农户愿意试试,最后10元钱一亩地,他一口气帮忙打了5亩地,效果非常好。这个农户决定跟着一起看看,见一天下来我赚了200多元钱。申青林说,农户觉得给人打玉米这个生意很好,说什么也要买下这台机器,后来他便以1500元的价格把这台用旧三轮 车改造的玉米脱粒机卖掉了。

这个事情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县农机局,洪洞县农机局的人来考察后,下了80多台订单,并在全县推广。

发明创新就能赚钱,还没有竞争者,这让申青林尝到了甜头。随后他又发明了铡草机、玉米粉碎机、大型鼓风机、小四轮装载机、四轮后翻斗机、焦末焦粉分离机、制砂机、三转子锤式破碎机、鼎型石磨机、双层滚动筛等。这些发明从最初几百上千元的价格,到现在一个大型机器卖到了三四十万元。2008年,申青林注册了金砂牌商标,成立了鑫锐机械有限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从2013年至今,申青林先后申请了15项国家发明专利。

践行洪洞精神

走进洪洞县明姜镇沙窑村申青林的厂子,一眼就能看到写着把正常的事情做精细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把坏事情变成好事情三行醒目的标语,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申青林十分注重细节,这些都可以从他厂子的设计布局、路面铺设、对称的景观树等看出。申青林说,这三句话他从开始创业到现在一直都在践行,做事情注重细节,因为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走不到现在;从小不被人看好的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直都在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搞砸一件事容易,但是成一桩好事难,尤其是把坏事变成好事更难;他凭着自己的乐观、诚实守信、不服输、敢打敢拼和过硬的技术就把一些坏事变成了好事。

记得有一次,一个陕西的客户打电话质问他,说自己买的制砂机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说自己上当了,要求退货。于是,申青林开了几个小时的车跑到陕西。到了现场后,客户压根没给他好脸。当时,申青林说:如果我们虚假宣传,我不仅不要这台机器,还把我的宝马车留给你!说着就把车钥匙递给了这个客户。来到制砂作业现场,经过申青林的仔细检查,原来是机器的水路和给料机安装不匹配,经过10分钟的调试,该制砂机的产量一下比先前提高了一倍多,客户笑了。这件事情后,那个客户不仅又买了一台,还给他介绍了很多当地客户。

我们洪洞人做事,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拼劲儿。这大概就是洪洞人的特质;再加上做事干练,说一不二,从不拖泥带水,不服输,肯吃苦,讲信用等等,这算是洪洞精神吧。申青林说。

如今,47岁的申青林,还把自己的产业扩展到了医药健康、环保、零售业等领域。他先后荣获临汾市五一劳动奖章临汾市首届平阳工匠临汾市高层次人才等殊荣。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郝海军

编辑 张茜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