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系列十二:云南现代工商业的起步
滇越铁路通车前,滇南大山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居住在滇南山区、坝子的居民,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里。
呼啸而来的铁路,架桥修隧,不仅突破了山林的阻隔,随着铁路涌入云南的各种新兴事物,也打破了滇南社会原有的平衡,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
滇南交通曾以人背马驮的原始方式为主,速度既慢,效率也低,同时马帮行走在深林里也面临着包括山匪在内的诸多危险。
铁路通车后,从中越边境老街到昆明行车只需两日即可抵达,运输量大,安全性高,风雨无阻。因此匪但两粤、江、浙各省之物品,由香港而海防,海防而昆明,数程可达,即欧美之舶来品,无不纷至沓来,炫耀夺目,陈列于市肆矣。

▲20世纪初的昆明城石〔图源网络〕
是时涌入昆明的商品,以棉纱、棉布、棉花、水泥、金属等为主,纸张、文具、烟酒火油等日常用品也充斥市场。
云南地区从20世纪初英国戴维斯所见,临安人对外国的东西敌视到这种地步,如果织布的面纱是外国的,他们也拒绝穿。,到服则西缎,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不过是铁路开通后的数年而已。
查滇省僻处西南,界连缅越,民多瘠贫地少膏腴,财政极形困难,边务最为吃重,近则开修铁路扩充商埠,中外交通日益繁盛,非整理警务讲求实业不足以肃内政而裕民生。巡警、劝业两道诚为滇省必不可少之官。
大量西洋商品涌入,引起了部分有识之士的警惕,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想法;同时,晚清政府也意识到工商业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设立劝业道,意图透过兴办实业矿务,寻求发展。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
1908年,滇越铁路尚在建设时,法国就以铁路需要电力为由,意图在昆明郊外滇池出水口的螳螂川上,建立水电站,进一步扩大在云南的利益。
经过和帝国主义的几次拉锯,清政府官员谙熟了法国的伎俩,于是时任云南劝业道道台的刘永祚率先提出官商合办建设石龙坝水电站。资金由官府和商人分别筹募,合资经营。
但是由于政府财政短缺,对于水力发电这种新鲜事物,愿意认股筹资的民间资本又少。
时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与云南商会总理王鸿图(王炽之子,时任云南商务总会会长)磋商后,决定成立云南商办耀龙电灯股份公司,由同庆丰垫资,王鸿图以云南商会名义向各界招募商贾。
为鼓励投资,官府批准耀龙电灯公司在昆明拥有二十五年的电业专利权。此举甚有成效,仅半月就募集股本13万余元。
仍有不足之资,由王鸿图以商会总理兼耀龙电灯公司首席董事身份,向滇蜀腾越铁路公司挪借。由此,水电站建设资金筹集完备。
虽然西方列强未能争得水电站的建设权,但是水电站所需的机械器材,却仍需从外国进口。各国洋行都争相推销自己的产品,最终选定了德国礼和洋行。

▲石龙坝水电站发电机组上的礼和洋行字样〔图源网络〕
实际的设计施工及设备提供方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由他们派人进行勘测设计、建筑及安装架设,并包揽了相应的设备和安装器材。
是时,滇越铁路已经建成通车。两台水轮发电机组、发电附属设备由德国经海运抵达越南海防,再从海防经滇越铁路运至昆明。
从昆明市区到石龙坝还是一片没有道路的荒野。耀龙公司组织了300人的运输队伍,将庞大的机组设备进行拆解,小件靠人背马驮,沿陆路经小西门、碧鸡关运到石龙坝;
大件则拆散后,运输到得胜桥,走水路从盘龙江至滇池,沿螳螂川抵达平地哨后,再通过陆运到石龙坝。平地哨到石龙坝虽然距离不远,但是缺乏有效的运输工具,运输队砍伐树木作滚轮,前拉后推,历经数月才顺利将设备运至石龙坝。
1910年8月21日,石龙坝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石龙坝水电站发电机组〔摄影:渔夫〕
进行石龙坝水电站安装工作的,除了两个德国工程师外,还有一批青年学徒及工人。这些人之后也大半成长为水电站的中坚力量。
1911年,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被迫停工。
1912年4月,这个晚清政府主持的水电工程,在民国初年,竣工完成,当北京城还在点香油灯的时候,昆明人就已经用上了电灯。
世界锡都个旧的崛起
《汉书.地理志》记,武帝改滇王国为益州郡,中有贲古县,其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贲古即今蒙自、个旧一带。
个旧锡矿开采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时期,但一直以来,锡制品仅用于一些生活特殊器具,需求量并不大。然而这个在农耕社会并不起眼的金属,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个旧远景〔图源网络〕
因此,在法国人考察滇越铁路线路,锡矿就已经成为觊觎的对象。特等站碧色寨的设立,就是因为其位置接近个旧矿区,方便锡矿的运转。
英法两国借昆明教案,与清政府签订七府矿权协议,想要独占云南矿业的阴谋在民众的反对中未能得逞。1909年,滇越铁路尚未全部通车,时任云贵总督锡良就组建了个旧锡务股份有限公司,保住锡矿主权。
滇越铁路通车后,锡矿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倒逼锡矿产量的增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锡矿产量从一千二百余吨,增加到六千三百多吨。民国六年(1917年)更是达到11070吨。
个旧大锡一直采用土采、土选、土炼,这种生产方式出产的锡在质量和产量方面,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锡务公司通过滇越铁路购进了一批现代化的采矿机械。
1913年,引进以蒸汽为动力的选矿机械设备,并成立个旧洗砂厂;同时聘请德国工程师建造炼锡鼓风炉;1923年,架起了马个矿山索道,日运能力400吨;1927年,开凿出370米深的现代化矿井……

▲早期锡矿洗矿流程〔图源网络〕
个旧锡业从洗砂选矿,到冶炼,索道运输,再到采矿方式,跟上了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并且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炼锡工艺,到1933年,已经能够生产出99.75%的精锡,成为欧美市场上的免检产品。
随着锡产量的提高,质量的稳定,大锡渐渐成为滇南出口的大宗商品,锡都的美誉也不胫而走。为了方便锡矿从个旧到碧色寨的运输,与滇越铁路接轨,还促成了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建立,容后再表。
其他工商业
石龙坝水电站建立后,蒙自开元河口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电灯公司,电力工业在云南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火柴厂、造纸厂、纺织厂,乃至皮革、面粉等传统生产方式也逐渐向现代工业化转变。
香烟、棉布、纸张等,原本只能从外国进口的物资,逐渐能自主生产,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将利用现代及其生产的产品,冠之以洋字,如洋火、洋布,不一而足。
而这些洋物,在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普遍化,也就渐渐失去洋化色彩,成为习以为常的本土之物了。
参考资料:
[1] 毕近斗:《石龙坝水里发电站建站前后的回忆》,《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2] 王玉芝、彭强、范德伟著,滇越铁路与滇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锡都古今》,云南省红河州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
[5] 和中孚,《中国与东南亚的链接——滇越铁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