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市长问政“赶考”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问政山东》节目现场,由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问政代表团集体举牌,对菏泽市市长陈平的回答表达意见,红色笑脸标志表示满意,蓝色哭脸标志表示不满意。图片由《问政山东》节目组提供

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在《问政山东》节目现场回答提问。图片由《问政山东》节目组提供

日照市市长李永红在《问政山东》节目现场回答提问。图片由《问政山东》节目组提供

德州市平原县县长袁志勇在当地会议室接受《问政山东》节目现场视频连线,并回答提问。图片由《问政山东》节目组提供
市长来了!7月9日18时40分,离直播还有10分钟,静候的观众席响起一片掌声。杨洪涛挥手走上台前,和点评嘉宾握手后,又向台上拱手致意。
接下来的75分钟里,这位刚上任半年的山东省德州市市长直面了一场并不轻松的考试:五段记者暗访短片活生生曝光了德州营商环境的种种问题,直面短片,这位市长不时面色凝重,两次举起话筒直言非常震惊,更是坦陈要做检讨。
很尴尬、很沉重。结束直播后,杨洪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但我们欢迎这样的监督节目,让问题晒一晒,晾一晾,更进一步推动问题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杨洪涛是第五位走进《问政山东》节目现场的山东地市市长。从6月4日起,每周一期,山东十六市市长将依次在这档节目上接受电视问政,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自2005年兰州市电视台《一把手上电视》节目首创,旨在建立官民沟通对话渠道的电视问政迄今已走过15个年头。2019年3月面世以来的《问政山东》异军突起,再次将电视问政拉回人们的视野,历经问政省直部门和专题问政后,眼下,开始直面问政十六市市长。
实录实拍、硬核问题、直击要害……山东各级官员一一亮相,原生态现场回应整改,引发高收视率与高关注度。舆论品评发端于屏幕的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将怎样重塑这一东部大省新形象?公众更有理由期待,公开、透明、高效的官民互动机制也许将比问政现场走得更远。
问政台上市长们坐不住了
准确地说,这不仅是一个电视节目,现在已被嵌入山东省工作新格局,成为省委省政府开展工作的一项有力手段。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主任刘忠国如此定位《问政山东》。
节目内容下沉至地市,民生堵点、难点、痛点密集,干部作风、担当作为充分展现,更可见各项政策落地情况,在该节目特邀观察员、济南大学法学教授袁曙光看来,这一阶段的问政尤为关键。
看、问、评形式穿插于每期节目始终,即每段暗访短片结束后,市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提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现场投票发言,再由特邀观察员即时点评。
尽管问政过34位厅长的《问政山东》节目已过了新生期,但第一次在直播现场接受民意大考的市长们仍捏着一把汗。
上台前最后一分钟,有市长特意向工作人员要了一大杯浓咖啡一饮而尽;有市长在直播结束后坦言,节目中有三四次实在是坐不住了;袁曙光注意到,坐在对面的市长不止一位满脸忐忑。
可以说既紧张又不紧张。说紧张,是生怕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让老百姓失望。电视问政像一次送上门的体检,帮我们找出问题、改正问题,是一件大好事,从这个角度讲,又无需紧张。7月2日晚直播结束后,日照市市长李永红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整体上压力非常大。
问政现场,面对各种问题拷问,不少市长坦言坐不住。
短片中,一辆辆满载沙石的大货车闯红灯呼啸而过,一辆涉嫌严重超载的大货车竟然从闪着灯的警车旁疾驰而过,记者报警后等候多时却未见警察前来执法……面对这惊心一幕,青岛市市长焦急中带着山东方言脱口而出:看得非常上火!他当场表态,对所涉及的企业、执法人员当晚要彻底调查。
非常生气!面对群众审车贵、办养猪场却遭部门推诿现象,菏泽市市长陈平直言: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绝不能容忍,必须严肃处理!
投资5000万元的智慧临沂商城5年只换来一个睡眠网页,临沂市市长孟庆斌痛陈:我们一些工作人员和部门麻木到了令人气愤的地步!
不只是在直播中表态,更有市长当场检讨——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说明自己的工作不全面、不深入,没有及时发现问题。面对巨资投入的海洋生物产业园被闲置现象,李永红并不讳言。
看完群众跑了多趟却遭遇办证难的短片,杨洪涛在直播现场向全市各级干部急切喊话:我们文件下了,动员会也开了,而且在会上提出要求,各个区的领导都到大厅走一走、看一看、走一下流程,不知道大家去了没有,走了没有?这么差的营商环境大家还有什么脸面去招商引资?
对于市长们的问政表现,袁曙光给出了良好以上的评分。他解释说,作为一市之长,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了解到各种情况,建立一套发挥作用的长效监督机制显得很关键。
令袁曙光感到不舒服的是,在回答督办员问题时,仍有个别市长打太极,称事情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这种敷衍推诿的态度无法满足百姓期待。面对问题官员要勇于表态,知耻而后进。
对市长们而言,这是一次真正的‘赶考’。袁曙光强调,人民政府要对人民负责,人民是阅卷人,人民也是监督者,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借助电视镜头,政府工作成色几何,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实,走上问政台的市长们,都被提了要求。
在每位市长上台前,都会收到这样一张明白纸,上面写道:参与问政直播回答问题时,请贯彻落实省委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回答不磨叽、不说套话、不说错话、不说形式主义的话’,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回答问题时不要出现‘一、二、三、四……’
台下,也绝非看客,而是实打实的监督员。每期节目,观众席中除了20名被问政的地市各部门、区县负责人,会有一位山东省委常委到场观看。此外,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政法委、山东省纪委监委每场必派人到场。对山东组织部门而言,这一节目所释放出的种种信息,成为考察各级干部的重要窗口。
辣字当头 问政不是清谈会
辣字当头、一辣到底——《问政现场》讲究一个辣字。问政绝不是清谈会,在刘忠国看来,只要真问、敢问就一定会有辣味,才会使各级官员真正红脸出汗,直面问题症结,切实推动解决,避免节目成为领导干部变相摆政绩的秀场。
是不是关注民生呼声、聚焦百姓真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政效果和节目成败。栏目组下足力气搜集素材,线索来源五花八门,有领导留言板、热线电话、网民留言……编导还一字一句抠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为政府部门工作落实中的软肋和短板号脉。
最初做这档节目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找出既有地域特点、又有百姓期待,同时还关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量级线索。《问政山东》制片人田进说。
由此出发,每一地市的问政内容避免雷同,各有着重。
处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地位的青岛市,密集出台多项吸引人才的黄金政策,引来人才却缺乏基本配套服务,迟迟未能解决一处人才公寓的实际区划。
近年来举全市之力打造牡丹特色支柱产业的菏泽市,因销售渠道受阻,一些地方政府引进的油用牡丹却遭遇大片铲除,不仅如此,牡丹企业的大数据台账缺乏,相关部门跟踪服务几乎没有。
曾是红色文化诞生地,近年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目标的临沂市,因3个部门间相互推诿,被列入全市校舍建设双百工程的一处乡村幼儿园竟成为烂尾楼,3个村的孩子只能挤在村委会腾出来的平房里上课。
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旅游富市作为发展战略的日照市,曾作为重点招商项目的温泉小镇被荒废、全市多处旅游景点软环境建设亟待完善。
刚开完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不到两周的德州市,却被曝出货运车辆通行难、一链办理却让百姓多跑腿等问题。
很服气被点穴一样一次问政胜过一摞文件……市长们对这些硬核问题的反应,如出一辙。
虽然辣味十足,但此前在问政节目中出现的主持人大声喝斥、官员语无伦次的尴尬场面,并未在《问政山东》出现,以至于有观众质疑:是不是给市长们留足了面子?
打个比方,我们是在做一道川菜。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副主任原宝国强调,但‘辣’度是适中的。
原宝国举例,问政德州现场中,夏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现场生硬回复打算办理网约车许可证当事人:考虑一个市场配置的问题,就是不给你许可了。
如果我们把这位局长请到现场,由主持人配合发问,一定能达到足够‘辣’的现场效果,但是然后呢?原宝国说,在节目组内部,究竟要不要请来这位局长,大家争议了半天,达成一致:我们做的工作不是打脸官员,而是进行建设性监督,最终促进问题解决。
这种建设性监督的底色融入到现场问题的打磨中。面对700亩土地被闲置8年的情形,督办员现场发问杨洪涛:德州市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富余吗?
我们也可以换个问法:市长,土地这样被闲置是不是一种浪费?原宝国说,如果这样问,会有越位之嫌。不辣就会温吞,太辣则失去建设性监督的初衷,一盘川菜辣得刚刚好才最有味道。
节目中,除市长外,该市主要政府部门负责人都要到直播现场接受提问,所辖县市区在当地设立分会场,部分县市区长接受现场连线问政。这一由点到面、由上到下的联合问政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辣味的浓度。
直播台上,每场4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现场评说同样津津辣道。
问政视频中,菏泽市一座50年历史的公路桥摇摇欲坠,这座危桥至今仍是周边十几个村庄百姓的必经之路,由于两个县之间相互扯皮,一直得不到修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山东省人大代表薛凤军高举不满意牌,犀利发问:我长这么大从没有见过这么危险的桥,如果领导们每天从桥上过,桥是不是还会这样?
为什么只办一家?为什么不让市场充分竞争起来?县政府和已经批过的网约车公司到底有没有私下交易,建议你们好好查一查。问政德州现场,山东省政协委员苑嗣文的发言让人直呼过瘾。事后,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当时完全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作为政协委员,我们不是光去鼓掌叫好的,更要依法履职,建言献策。
节目中暴露出的种种基层治理乱象,更让苑嗣文思索:《问政山东》的暗访,让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曝了光。在他看来,暴露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才能真正促进依法行政。
作为节目辣味担当的特邀观察员,袁曙光三次光临现场,数度向市长们发问:问初心、问政策、问民生。他对自己角色的解读是:以舆论监督助力政务监督。
在袁曙光看来,问政台上,不论是各级官员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特邀观察员,要不怕问,问不怕,怕不问,只有经过这样的检验,才能真正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刮起一场场整改问责风暴
雷厉风行,毫不手软——现场问政如同序曲,随之而来的是刮起一场场整改问责风暴,以此破除问到哪儿,才落实到哪儿的现实困局。
问政倒逼整改。一些市领导等不到第二天,有的在直播结束当晚,就在电视台办公楼找间会议室,研究部署整改事项。更有市委书记、市长带头的市级领导分别赶赴问政短片曝光的问题现场,具体研究解决方案。
被问政地市的整改落实情况在下期问政节目开始前播放。山东省委办公厅督查室、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室对节目曝光的问题全流程跟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
问政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久拖无果的民生问题一一有了答案。
危桥在节目播出第二天即被拆除,新的设计施工图很快完成,施工队伍进场,当地承诺两个月内完工;烂尾多年的乡村幼儿园加固维修工程已经重启,按照计划,孩子们秋季学期就可顺利入园;拖了6年之久的人才公寓行政区划顺利解决,67户居民拿到了新的户口簿……
之前被相关工作人员称之为不可能的政策肠梗阻被打通。
从省到市再到商户个人,一项针对疫情出台的房租减免应急惠民政策竟足足走了3个月还未落实,被现场曝光后,部分商户领到了直接返还的租金;之前不能网上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一夜之间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整改加速度,问责同样迅速。节目播出后,青岛查处超载超限货车违法上路中不作为的公职人员被停职;日照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厂房内涉嫌非法洗砂,因监管不力,8名公职人员被问责;德州公安纪检部门迅速介入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懒政、怠政问题等等。
虽然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而反思并未停止。
难道《问政山东》问到哪儿,我们的政策才能落实到哪儿吗?节目特邀观察员、山东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玉亮曾在节目现场反问。
问政显然不是目的,问政是揭示问题、直面问题,更关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当地政府如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真正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与担当。袁曙光打比喻说:如果将市委市政府围绕省里工作比作公转的话,那么,如何形成市里各个部门的自转,落实好各项政策,同样重要。
目前山东的现状是‘上热中温下冷’,一些部门‘自转’能力不够,拨一拨、转一转,对自己的要求仅限于完成上级任务,却不考虑如何真正为百姓服务,如何担当作为,这些亟须改进。袁曙光不客气地剖析。
袁曙光期待走出演播室的市长们真正把身子扑到基层,把基层百姓的期待、困难、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摆上台面,力促力改,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问到哪,才落实到哪的顽疾。
目前,已有山东地市提出先于《问政山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乏片子还没拍出来当地一些问题已整改完毕。
刘忠国称,用‘无政可问’形容我们的愿景可能太理想化,更希望借这方问政台对一些带有普遍性问题进行有效监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推进行政领域改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