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本质是「轮式机器人」
原标题:这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本质是「轮式机器人」
PIX则要基于滑板底盘到开发者,然后从开发者到整车,再进一步推动滑板底盘优化,由此构建一个正反馈循环。
作者|李威
这是「窄播」第47篇公司研究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量市场。」
刚刚在7月11日宣布完成A1轮融资的自动驾驶滑板底盘及整车开发制造企业PIX Moving(以下简称为PIX)正在致力于实现自动驾驶的更大想象空间。
PIX的起点是创始人&CEO喻川对未来城市的思考:人和空间是城市的两个关键要素,空间本质也是一种资源,但因其固定性,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让空间移动起来可以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亲戚朋友上门拜访,你可以呼叫来一两间客房加上卫生间,还可以再来一间KTV,晚上一起痛快K歌。」喻川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道。
PIX Moving创始人&CEO 喻川
这个畅想的实现,需要依赖于自动驾驶技术为空间提供比传送带与吊车更高效的移动能力,让空间得以在建筑与建筑之间自由穿行。同时,这也会受限于当下非结构化的交通参与者和传统的城市系统规划,需要等待新基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PIX以承载空间移动为最终目标的滑板底盘,更多是在围绕汽车产业来实现技术的落地与量产。与传统汽车的承载式车身不同,滑板底盘的理念是把电池、悬架、制动、转向等功能整合为统一的底盘,实现底盘与上车身的解耦开发,开发周期更短、零部件复用率更高。喻川认为,随着汽车车型越来越多样化,滑板底盘可以更方便地帮助汽车产业实现应用层创新,开发出更多细分场景产品。
融资完成后,PIX与本轮战略投资方日本TIS株式会社,也将在MaaS与智慧城市、市场拓展(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作为IT系统集成商,TIS株式会社主导和参与过很多大型IT项目,现在的信息化会涉及到更多无人装备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与PIX当前的发展需求比较契合。PIX也可以借此探索更多场景和业务的落地。」喻川表示。
滑板底盘做中台
喻川2013年开始在无人机方向上创业。由于当时的认知还是工程师视角,他没有从创业或者商业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整体发展不是特别顺利。再加上后来大疆崛起,留给其他无人机公司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狭窄,无人机项目Hexbot在2016年停止。
2017年,喻川经过深入思考后,确定自动驾驶会是一个让公司的技术价值得到更大释放的方向,开始启动PIX项目。从Hexbot和PIX两家创业公司的命名可以看出,喻川对于模块化概念颇为痴迷。通过足够细化的最小单位,实现模块化地多变组合,提升应用层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让个体实现更多创造力,成为喻川工程师情怀的体现,也是PIX发展的一条逻辑主线。
无人机研发的核心是分布式驱动,即用算法实现电机的精确控制,来实现对无人机的操控。「我们在想,其实汽车完全可以借用这一套控制思想,大量地去机械化,然后实现软件定义。」喻川表示,在这个方面航空航天要比汽车工业走得更快,当汽车电动化普及之后,一定还是会沿着航空航天的技术路径走下去。
他举例道,汽车传统底盘的制动系统其实是一整套复杂的液压系统,对响应时间、稳定性、可靠性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滑板底盘通过分布式驱动实现的电子控制可以大幅度减少机械和液压控制系统的使用,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这种简化在工厂制造、用户使用运维中都会有很直观的体会。
「我们本质上做的是轮式机器人,但是对于产业和资本来说还没有这样一个赛道,可能滑板底盘是一个更能让产业和资本有所感知的概念。」喻川在创业之初就在「设计面向生产」的理念下,为公司搭建了一整套「制造机器人的机器人」系统,包括算法驱动的设计、柔性增材制造、自动驾驶能力等。
在工业产品中,很多设计没有办法被制造出来。所以喻川认为,在设计阶段就面向制造,由算法将设计约束在可行的边界内,就能确保从设计到制造的端到端中间不需要再进行人工干预。同时,搭配无模具金属成型、金属3D打印一体化制造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缩短制造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柔性制造。
AAM™(汽车算法模型)
这个系统也得益于建筑行业中一些新的制造技术的启发。理想状态下,滑板底盘是一个关于移动能力的中台,人们可以在其上增加不同的应用模块,让更多服务可以移动起来。PIX完善的开发与制造工具链可以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在滑板底盘平台上打造各类自动驾驶产品。
汽车是近期抓手
2021年11月Rivian上市之后,滑板底盘赛道开始引起资本关注。「当初大家对于滑板底盘企业的认知还是一个零部件供应商或者集成商,现在慢慢认识到滑板底盘可以加快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按照喻川商业化上保守,目标上激进的策略,服务汽车产业变革是PIX当下向资本和市场讲出的主要故事。
但是,PIX会尽量避免在产品变革阶段做风险最大的应用层开发,而是要围绕制造、底盘和算法三项中台通用技术进行研发。「像智慧座舱之类的,反而风险比较大,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也说不清楚以后汽车会长什么样,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应用形态。」喻川表示。
PIX的研发会分为两种方式进行:在环卫这种比较专业的细分领域中,设计车辆上车体和作业部分的专业门槛更高,需要PIX与福龙马集团这样的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开发;在无人配送这种上车体设计相对简单、具备一定通用性的领域中,PIX会选择自己提供「滑板底盘+上车体」的完整方案。
「现在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的还是中低速专用车市场,然后逐步过渡到欧盟规定的中低速乘用车,以及中高速商用车和中高速乘用车。」喻川认为,中低速专用车市场是一个「场景定义产品」的碎片化市场,场景都是非标准、多样化的,一个传统的环卫装备公司可能会有三四百种产品,很难在一个产品型号上达到万级别的产量。
Robobus
PIX高模块化程度的产品和与之配套的柔性制造系统,能够针对这种场景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迭代。但还需要一个活跃的开发者生态源源不断地发掘需求、产生创意。过去3年,PIX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200多家企业,共同打造了30多种自动驾驶产品,应用于物流、零售、环卫等多种场景。
具体运作中,PIX善于利用黑客马拉松(Hackathon)吸引开发者,通过设定一个有号召力的挑战目标,吸引更多人参与和贡献,并从中寻找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与创新思路,搭建起自己的跨界团队和产品生态。在最新发起的全球DeAuto Hackathon招募中,PIX邀请来自全球的参与者自由组队,在VR空间中完成一款A00级汽车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就是基于滑板底盘衍生出一种去中心化的汽车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很早起的产品定义和用户画像阶段引入更多参与者,让车辆开发更精益,在早期就明确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定义这个车的一些功能和特点。」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会是汽车产业走向创作者经济的开端。
RTM™(无模具金属成型)
在经营上,喻川思考最多的就是,要让所有的技术或者业务要素之间形成正反馈循环。他认为特斯拉在构建正反馈循环方面做得比较好,由车的销量带动数据采集,然后数据采集又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发展。PIX则要基于滑板底盘到开发者,然后从开发者到整车,再进一步推动滑板底盘优化,由此构建一个正反馈循环。
城市是远期愿景
作为一名建筑师出身的工程师,喻川更大的期待是通过自动驾驶改造城市空间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自动驾驶不但能够降低人力成本,更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空间可达性和运行效率。「让人与空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从这种维度去思考可能是更大的机会,而减少司机还是在汽车这个存量市场中去思考。」
从目前来看,改造整个城市会很困难,喻川正在新建的大型社区、园区项目中寻找让理念落地的机会。除了喻川之外,PIX公司中还有其他建筑师,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初就介入其中,为自动驾驶规划一个更好的运行环境。最近一年,PIX已经开始参与到一些新基建中,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进行早期规划。
在与本轮投资方TIS株式会社进行智慧社区合作之外,PIX在自己新建的工厂中设计了一个3000平米的小型建筑,对移动空间的概念进行落地。在这个建筑中,每个移动空间都可以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载体,便利店、会议室都是共享且可以按需移动的,并且支持室内移动与室外移动。
甚至存在一种可能是,空间的租用商会变成新型的地产商。PIX也在与地产商、设计师事务所和建筑师事务所探讨移动空间的可能性,并且已经做了一些方案,正在建筑和城市规划行业里进行推荐。甚至,PIX也在思考移动空间与露营潮流结合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做一个区域内的移动空间露营地尝试。
「近三年内,我们就会看到大量的区域内的应用,包括中国和欧美的一些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数会在封闭区域或者半开放道路上,开放道路上的应用没有整个基建的配套是很困难的。从宏观层面看,新的经济增长也需要新基建带动。所以,我们看好新基建推动下的自动驾驶等科技的集成应用,但这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喻川表示。
当前,PIX正处在公司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研发和工程服务定制化阶段进入到了车辆的量产阶段。第一个阶段,PIX选择对了滑板底盘的技术路径,第二个阶段PIX从中低速定制化产品开发切入,避免了与大车企、大资本玩家的正面竞争,赢得了生存空间。今年PIX Robobus量产工作持续推进,国内订单已经开始交付,与福龙马集团联合开发的无人清扫机器人也在准备量产。
喻川对PIX走向量产也很有信心,「虽然这一步没有走完,但应该也是会能达到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