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7月10日,火箭的发明(2)——V2火箭的发明人冯∙布劳恩


了解我们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发明的历史,就有利于了解我们的文明,也便于我们看清楚未来。——《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序言

节选自《文明之光》第16章《两个人的竞赛》。

1944年6月6日,军事史上最著名的D日(D-Day)。这一天,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之后盟军迅速向纳粹占领的法国纵深推进。纳粹德国离最终的失败已为期不远了,在战争中饱受德国空军袭击的伦敦人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到了9月8日,一个庞然大物从天而降,落在伦敦西南部的奇希克(Chiswick)地区,并引起了大爆炸,炸死3人,炸伤22人。和往常不同,这次袭击事先没有预兆,没有警报。甚至在爆炸发生后,附近的居民才听到空气中传来的炸弹呼啸声,因为这种飞行物的速度是音速的4倍。伦敦的居民再次陷入到恐慌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种飞弹(当时德国人给它起的名字)的袭击持续不断,直到盟军摧毁了德国的飞弹基地为止。

其实英国情报部门早就得知德国在研制一种能够进行远程打击的秘密武器——飞弹,但是对它的细节一无所知。我们现在知道,这种名为V-2的飞弹是一种短程导弹或者说短程火箭,它能够以每小时5760公里的速度(即4倍音速)飞行几百公里。德国在火箭方面的技术明显领先于盟国。

到了1945年,德国的败局已定。这时的盟想得更多的已经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如何处置战败国和建立战后新秩序。美国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度,他们看中了德国的人才,尤其是掌握火箭技术的精英。相比之下苏联人更看中德国和日本留下的机器设备,他们洗劫了德国的工业区和中国的东北。1945年4月,一个特殊的美国调查团来到战争还在持续的德国,团长是陆军航空队的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1881—1963)少将。这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将军其实并不带兵,而是一位数学和力学家,因为肩负了特殊使命,才以美军人员的身份行动。在这个几十人的调查团中,还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黄皮肤黑头发的年轻人,他是冯∙卡门的学生,当时的军衔是陆军航空队上校。在美军护卫下,调查团冒着战火深入德国,封存了德国的最高科技机密,并邀请德国一流科技人才为美国效劳。冯∙卡门后来被誉为美国航空之父,并且在1963年被肯尼迪总统授予美国第一届国家科学奖。他的这位学生后来回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他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在当时调查团里的职务是火箭组组长。

不过,我们这一章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这两位导弹之父,而是一位比钱学森还小一岁的年轻人——V-2火箭的设计师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7月10日,火箭的发明(2)——V2火箭的发明人冯∙布劳恩(图1)

图7.10 被美国航天局誉为世界航天史上第一人的冯∙布劳恩

1945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所在的美军部队在巴伐利亚俘获了一名叫冯∙布劳恩的火箭工程师。或许是因为他的名字和职业都和美国要找的人对得上,钱学森等人得知后欣喜如狂,连夜提审了他。这位德国人得知他们的来意后,对钱学森说:我想你们要找的是我哥哥沃纳·冯·布劳恩,我的名字是马格努斯·冯·布劳恩(Magnus von Braun),我哥哥发明了V-2导弹,我们都想向你们投降。在马格努斯帮助下,钱学森等人终于找到了沃纳∙冯·布劳恩。冯·布劳恩见到美军调查团后说:我知道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问题是现在我们不知道,应该把我们的才智贡献给哪个战胜国。我希望地球能避免再进行一场世界大战,我认为只有在各大国导弹技术均衡的条件下,才能维持未来的和平。最终冯∙卡门和钱学森等人让冯∙布劳恩相信将火箭技术交给美国人对世界和平更有好处,于是他随冯∙卡门等人来到了美国。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