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左权牺牲40年后,其女收到母亲寄来的一个包裹,才知父爱的模样


原标题:左权牺牲40年后,其女收到母亲寄来的一个包裹,才知父爱的模样

1982年,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收到远在山西医学院任党委书记的母亲刘志兰寄来的一个包裹,原本左太北也没有太过激动,因着与母亲分隔两地,母女两人会经常给彼此寄包裹,因此这一次左太北觉得和平时母亲寄的包裹没有什么不同。

但等她打开的时候,却立刻感觉到了不同,因为包裹里面有很厚一沓信件,随着一封封信的打开,左太北的手越来越抖,眼泪也早在不知不觉间流了下来,她没有想到母亲给她寄来的居然是:

父亲左权将军在生命最后21个月里写给母亲刘志兰的11封信、1939年12月新婚不久的父亲左权和母亲刘志兰为朱德生日写的献词稿、舅舅刘志麟在1942年7月15日写给刘志兰关于左权牺牲情况的信。

原创左权牺牲40年后,其女收到母亲寄来的一个包裹,才知父爱的模样(图1)

此时的左太北已经42岁,她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些信的存在,也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与父亲左权对话,而此时距离左权牺牲已经过去了40年。

左太北看到父亲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的时间是1942年4月22日,信中说: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丈夫、父亲,在离妻女很远的地方,思念着妻女,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将对妻女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渴望见到妻女,渴望有一天和妻女团聚,过一种简单的幸福生活。

然而他又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八路军高级将领,是八路军副参谋长,一直在最前线指挥战斗。战场上,他是拥有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的优秀将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将军,他将所有的柔软都留给了家人,留给了家中的妻女。

就在他写这封信的时候,因着日军对八路军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且频繁在晋冀之间调动,左权和彭德怀决定命主力部队迅速开拔,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外线去作战。

而日军正在谋划偷袭八路军总部,已经派出了两只精锐联队伪装后逼近八路军总部,随后他们发现八路军总部似乎是一二九师首脑机关,遂派出数十倍于我军的重兵包围八路军总部。

4月23日,左权得到这一情报之后,汇报给了彭德怀,我军当晚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应敌策略,因着敌我力量悬殊,会议决定总部各个机关分散突围,以两个团的兵力再东西两头牵制敌人,而战斗就由左权来指挥。

第二天晚上,总部机关趁夜行动,从敌人火力较弱的地方突围,很快就通过了敌人的三道封锁,到达了十字岭做短暂休息,然而25日天刚朦朦亮,突然有一万余敌人从两翼包抄十字岭,头顶上还配备了飞机轰炸。

局势危急,彭德怀立刻召集了一个会议,决定分路突围出去,而左权在会上坚决要求由他来担任掩护和断后的任务,并且负担起带领八路军总部机关、北方局机关和北方局党校的突围任务。

于是,彭德怀向西北、罗瑞卿向东南、杨立三向北突围,左权负责掩护和断后,他的任务很重,而负责掩护和断后的人员又很少,还缺少警卫部队,很多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非武装人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围极其困难,他们的行动很是缓慢,而敌人的炮火却是相当的密集。当左权带领最后一批同志冲到距离十字岭顶峰十几米处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的密集,有一颗炮弹就在左权身旁爆炸,飞溅的泥土扬了他一身。

这个时候,他其实知道紧接着会有第二颗炮弹到来,所以应该赶紧卧倒,再来一个侧滚翻,这样就可以避开第二颗炮弹,这是一个老兵的基本常识,也是一个老兵应对危险的求生本能。

然而左权控制住了这种本能,他没有躲避,甚至都没有弯腰,而是继续站在高地上,指挥着大家躲避炮弹和趁空档往前冲,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没能顾上自己,当又一颗炮弹飞来的时候,他高喊:同志们,赶快卧倒。而他自己没能躲过去,炮弹片打在了他的头上,高大的身影再也支撑不住倒了下去,再也没能站起来。

果然是别时容易见时难,难,难,难,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念到最后也没能再相聚。

在和妻女分别21个月之后,左权牺牲了,他牺牲的时候,还差两天就是女儿左太北两周岁的生日,他和刘志兰的三周年结婚纪念日刚过去四十天。后来刘志兰曾对左太北说:

我总觉得可惜的是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互相了解得太少了,也没有完全习惯下来,就匆匆分别而且成为永别。

是的,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太短,相聚的日子太少。

左权和刘志兰相识于1939年,当时的左权已经34岁,却还是单身一人。

左权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后来派往苏联学习,先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可以说,他是受过高等军事教育而又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家。从苏联回国之后他又被派往苏区工作,一步步成为八路军高级将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个人幸福,更没有考虑过成亲,他曾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他所思所想都是民族解放事业,曾有从海外来的记者到太行山采访,这样描述左权:左参谋长是八路军总部最忙碌的人,他日理万机,还要关心机关的政治生活,他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

这也就难怪他34岁了还单身了,不过,尽管他自己对自己的个人幸福毫不在意,但却急坏了朱德总司令,他认为自己有责任解决左权的个人幸福问题,因此他一直和夫人康克清商量给左权找个合适的对象,但苦于没有这样一个合适的姑娘出现。

1939年2月,合适的姑娘出现了,当时延安中央巡视团到了太行山抗日前线,团里有一个年轻姑娘引起了朱德和康克清的注意,这个姑娘就是刘志兰。

说起来,刘志兰还是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在北师大女附中时的好朋友,刘志兰家住北京,学生时代就投入到了革命中,还曾是北师大女附中学运的领导人之一,也曾任北京西城区民先队长。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20岁的刘志兰就带着弟弟刘志麟和全国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刘志兰到延安之后任陕北公学分校教导员,后随中央巡视团到了太行山抗日前线,代表中央妇委讲话。

刘志兰一到太行山抗日前线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要知道刘志兰是很漂亮的一个姑娘,她和家中六个姐妹被称为七仙女,到延安后又是延安三美之一,颜值很高,而且刘志兰热情开朗、工作能力很强。

康克清和刘志兰接触很多,她觉得这是一个能干的好姑娘,就和朱德商量看看能不能将刘志兰留在太行山和左权组建家庭,朱德也觉得不错,就询问了左权的意见,左权虽然当时没有特别考虑组建家庭,但也对刘志兰有些好感,愿意生活在一起。

于是朱德就亲自找到刘志兰,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刘志兰当时22岁,因着对另一半的要求很高,是有一些浪漫的想法的,因此她接触的人很多,但却一直没有喜欢过人,也没有和任何人谈过恋爱。

朱德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将左权介绍给刘志兰,然后不等刘志兰表态就直接说:这事就这样定下吧,我看你们两人都不会有意见。康克清也对刘志兰说:像左参谋长这样的人,这样的条件,你在别处怕是再也找不到了。

朱德和康克清这样说,刘志兰不好拒绝,而且她觉得左权也确实是很出色的,先不说他是八路军高级将领,就是他本人的外在也不差,中等身材,文质彬彬,热情亲切,本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好几岁,所以刘志兰就应下了这件事。

原本来说,两人之间应该有一个磨合和发展感情的时间,然后再结婚的,但因为左权太忙,他根本没有时间和刘志兰谈情说爱,因此尽快定下来才符合他的一贯做法,于是就在刘志兰到太行山两个月后的4月16日,左权和刘志兰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潞城北村举行了婚礼。

婚礼很简单,婚礼完成之后也没有什么蜜月,左权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去,刘志兰开始是有些失望的,她知道左权在抗日战争中是一个硬汉,有钢铁般意志,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中往往是缺乏趣味的,也不知道怎么对家人好。

但让刘志兰没有想到的是,硬汉亦有柔情,左权很珍视和刘志兰的婚姻,对刘志兰呵护有加,刘志兰刚刚怀孕的时候,孕吐反应很大,很难受,而她又和左权分居两地,刘志兰住在北方局妇委,左权住在八路军总部驻地,这是出于工作和安全的考量。

为了安慰和照顾怀孕的刘志兰,左权每天傍晚都要骑马去看望刘志兰,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直到胎儿的情况稳定下来,这样的深情和细心是不多见的,也因此,左权和刘志兰之间的爱情在太行山被传为一段佳话,很多女同志都羡慕刘志兰有一个这样体贴的丈夫。

1940年5月27日,左权和刘志兰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即女儿左太北出生。左太北出生之后,左权将母女二人接回八路军总部去住,因着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整个八路军总部也只是在一个不大的院落里,而左权也只有一间小屋子用于办公和居住。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找保姆带孩子,左权就自己亲自照料妻女,左权真的是一个很体贴很有耐心的人,他的工作很忙。要知道小太北出生的时候,正是百团大战的前夕,但只要回到家,他就会耐心地开导因为照料婴儿不能工作而有了坏情绪的刘志兰,又会亲自照顾小太北。

他从来没有厌烦过,晚上经常会给小太北换尿布、穿衣服,做得比刘志兰还仔细,甚至半夜还要爬起来去河沟洗尿布,对此,他毫无怨言,甚至乐此不彼,他是真的在用心爱妻女。

不过到了小太北三个月的时候,也就是1940年8月份,左权决定让刘志兰带着左太北回延安,这是左权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一来百团大战在即,他忙于筹划和指挥,实在没有时间分身照顾妻女;二来,刘志兰一直留在抗日前线照顾婴儿,无法学习和工作,这让她感觉到了落后,心里很难受,情绪也很差,左权希望刘志兰尽快回延安给小太北找个保姆,这样她也就能尽快入学。

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左权和妻女分别。在分别的那一天,左权将妻女送到了村口,还和妻女照了一张合照,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全家唯一的一张合照,而这次分别也是永久的分别,分别的时候:左权35岁、刘志兰23岁、小太北只有3个月。

送走妻女之后,左权协助彭德怀全力投入到作战指挥中去,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远在延安的刘志兰和左太北,只要有人要去延安,他就会托人给刘志兰带去包裹,里面通常会有他写的信、物(如他女儿买的花布、毛线,找人给女儿做的衣服等、给刘志兰的衣物、日用品)、钱(主要是他的稿费)。

从1940年8月到1942年5月的21个月的时间里,左权给刘志兰写去了12封信,其中1941年的一封信丢了。

当时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的郭述申赴延安途经晋东南,左权托他给刘志兰带去一个包裹,包裹中有左权写给刘志兰的一封信,还有左权为小太北准备的几件衣服和几张花布,不过包裹在郭述申过封锁线的时候丢掉了。也因此,刘志兰只保存下来了左权寄给她的11封信。

这11封信,用刘志兰的话来说就是:充满了和我们分别21个月里的想念之情,饱含着深厚的爱,和将来团聚的渴望,更主要的是讲了他的战斗生活。

他是真的爱自己的妻女,这种爱在这11封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于小太北,他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遥远的延安的女儿的一切,她的成长对他有莫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对任何一个爱孩子的父亲来说都是很强烈的。

而他只能通过刘志兰的信件、通过刘志兰寄来的照片来想象女儿的成长,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于是他更加关注女儿的一切,也在信中倾注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所有的关心,我们看他在信中是怎么想念小太北的:

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默念之余只得把眼睛盯到挂在我的书桌旁边的那张你抱着她照的像片上去,看了一阵后也就给我很大的安慰了。

看到太北的相片及你对太北的描写,那样活泼可爱的样子,更增加了我的思念。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儿,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像片摆出来一一望着。

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地给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

字字句句充满了对女儿深沉的爱,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最深沉的爱,这就是父爱的模样,然而当时的小太北并不知道她有一位这样爱她的父亲。

要知道她和左权分别的时候只有三个月,对父亲根本没有任何的印象,就是左权牺牲的时候,她也不过只有两周岁,还没有记忆,更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左权牺牲的时候,小太北已经在延安保育院生活,左权牺牲后,她的生活似乎也没有收到太大的影响,因着她的生活中本就缺少父亲,所以并没有难过或者什么,相反,她的生活比之原先更加精彩,朱德和康克清经常去接小太北,刘伯承和汪荣华、邓小平和卓琳、彭德怀和浦安修都很是关心小太北。

随着小太北的长大,刘志兰和关心小太北的很多人开始给小太北讲述左权的故事,她才开始渐渐了解父亲,知道父亲是一个英雄,1950年,左权的灵柩移往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0岁的左太北跟着刘志兰参加了移灵安葬仪式,她还为父亲的灵柩执绋拉灵。

在左太北的心中,父亲的身影是既高大又模糊的,高大是因为身边所有人都在告诉她关于父亲的故事,故事中父亲为国牺牲了。模糊是因为她无法触碰到父亲的呼吸,无法听到父亲的声音,也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的爱,不知道父爱的模样。

好在彭德怀曾给了左太北父爱,左权牺牲后,彭德怀很关心小太北,经常将小太北接到家中,左太北进入北师大女附中上学的时候,刘志兰调到了外地工作,而左太北则留在北京读书,彭德怀知道后就将左太北接到家中亲自抚养。

这是左太北自上学后第一次没有住宿,一直以来她都是住宿的,很少能体会到家的感觉,而因着彭德怀的缘故,她终于有了家的感觉,一直在彭德怀的家中住了两年。

尽管当时左太北每个月有烈士子弟费20块钱,但彭德怀都替她存了起来(1962年彭德怀将存折给了左太北),她所有的花费都是由彭德怀提供。

彭德怀是真的将左太北当做女儿来看待的,而左太北也将彭德怀当做父亲一样看待,他们之间就像普通的父女一样相处,彭德怀和浦安修对左太北的关心和呵护让她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而且彭德怀也会给左太北讲左权的故事。

在彭德怀这里,左太北对父亲的了解更加具体,谈到左权的牺牲,彭德怀对左太北说:

当时十字岭上集结着大批的人员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隐蔽。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啊!

因着彭德怀,左太北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彭德怀本人又给了左太北父亲般的关怀,让左太北享受到了普通人所拥有的父爱,所以后来左太北曾说自己有两个非常好的爸爸,就是左权和彭德怀。

但彭德怀到底和左权不一样,因着彭德怀,左太北对左权更加的怀念,更加地想要去触摸,只是这终究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愿望,她只能从照片上,从别人的话语中来了解自己的父亲,这到底是不够的。

直到1982年5月份,在父亲左权牺牲四十周年之际,母亲刘志兰给她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有左权写给刘志兰的11封信。

左权每封信写得都很长,字里行间都是对妻女的想念,对重逢的渴望,左太北第一次与左权有了具体的亲密接触,她终于不再只是听别人说父亲的故事,而是真正触摸到了父亲的文字,触摸到了父亲对她的爱,只是这父爱晚了40年。

左太北小的时候,刘志兰怕女儿难过,从没有将这些信念给她听,更没有让她看过,后来又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信不在刘志兰手中,直到1981在,这些信重新回到刘志兰手中,刘志兰觉得到了让女儿看到这些信的时候了,她在给左太北的信中说:如果说留遗产的话,这就是我留给你的最宝贵的遗产。

尽管这父爱晚了40年,却又并不晚,42岁正是一个足够成熟的年纪,在这样的年纪,与父亲重逢让左太北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她的心被满满的父爱充盈着,她的眼中饱含热泪,终究父亲的影像在她这里真正清晰了起来。

尤其是当她看到最后一封信,也就是1942年5月22日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地)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必要之行动为原则。

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信中如此叮嘱自己的妻子,他的心中该是怎样的疼痛?然而在战斗愈加严峻的时候,左权不得不考虑妻子和女儿的将来,他是一名八路军高级将领,早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倘若他真的牺牲了,刘志兰一个人带着女儿必然是很艰难的,工作更无法开展,女儿也得不到好的照顾,最好的结果莫不是将女儿送出去,送给老乡抚养,这是一个很无情的决定,却又是最为深情的决定。

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的革命者为了革命,为了国家和人民,将自己的亲骨肉送到老乡手中,最后失去了联系,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只不过是在国家和人民面前,他们只能这样选择,只能舍小家顾大家,而左权也早就有了这样的觉悟。

不曾想,就在他写完这封信后的第三天,他就牺牲了,这倒成了他的遗书。当左太北拿到这些信之后,重新认识了父亲,也更加敬佩自己的父亲。

后来她退休之后,就和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一起沿着一二九师战斗和左权突围的路线行走,在左权牺牲的十字岭,两人明明可以开车上去,却还是坚持从草石间爬了上去,这让她觉得和自己的父亲离的很近很近,她想要沿着父亲生前走过的路走一走。

而这条路,父亲走的时候尚风华正茂,不过才37岁;而女儿走的时候已经白发苍苍,年过六十,这是怎样的一种相遇?

后来左太北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寻访父亲战斗过的土地上,研究和整理有关父亲的资料,她不放过任何了解父亲的机会,也希望父亲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能被更多人熟知和铭记。

谨以此文献给左权将军,让我们永远铭记如左权将军一样在革命年代为国为民而牺牲的烈士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