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级请他研制新型国产坦克,他却带团队造出了排世界前列的大杀器
原标题:上级请他研制新型国产坦克,他却带团队造出了排世界前列的大杀器
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上的主要军事大国陆续开始研发和生产具有更加强大的火控系统、装甲防护和更加机动灵活的主战坦克,是为第三代主战坦克。
相比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的M-26潘兴坦克,或者是冷战时期唱主角的苏联T-72坦克(这是准三代坦克,或者说三代坦克的门槛),三代主战坦克的威力完全提升了一个档次,已到了划时代的程度。
对于当时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来说,研发三代坦克虽然耗资巨大,时间周期比较长,但并非难事,装备了复合装甲的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早期型号于1981年开始陆续装备部队,前苏联防御力更强的T-80则于1976年形成战斗力。
1979年,德国的豹2开始服役,1982年,英国的挑战者加入英军,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虽然在1991年才开始交付,但其战斗力要超过美国、德国的同类装备,并被法国人骄傲地称为第四代主战坦克。
和西方各国相比,新中国的主战坦克研发可谓步履维艰,1969年研发的第一代主战坦克刚刚诞生就已经落伍了,由于特殊年代的耽误,国防科工委直到1978年4月才开始二代坦克的论证。
到了1983年,作为新中国二代主战坦克的80式还处于样车试验阶段,而人家的三代坦克都已经在满世界跑了!
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
这让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同志十分着急:我们的坦克比人家的落后整整两代啊!决不能再回到像朝鲜战争时期那样,让战士们拿着炸药包去炸敌人的坦克呀!
但是,我们连二代坦克都没造出来就要研制三代坦克,这不是还没学会走路就急着要跑了吗?
这时,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想到了刚刚从五机部退休的老战友祝榆生,老祝是1918年生人,当时已经66岁,这个年纪才退休也已经算是超龄了。
但是,邹家华心里却笃定了这个活只有祝榆生挑得起来,因为他最了解老祝,那可是个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八路。
虽然祝榆生没有搞过坦克,但他在部队多年,很清楚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而且他当过五机部(后来的兵器工业部)兵器科学研究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这就足够了。
当邹家华告诉祝榆生,国防科工委打算任命他为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时,这个1938年参加八路军,和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死磕了十多年,负责新中国自主的武器研发三十多年,只剩一条手臂的英雄还是犹豫了。
倒不是他怕辛苦,怕累,而是怕自己不能胜任,耽误了主战坦克的研发时间,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新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第一代主战坦克69式
毕竟已经66岁了,精力体力不复盛年,重担不是想挑就能挑的呀!
1948年3月,人民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当时已是华东军政大学军教处副处长的祝榆生组织平射迫击炮敌前试射时火炮突然发生卡弹故障。
他疏散人群后自己检查火炮试图排除故障,就在这时炮弹突然爆炸,当场把他的右手臂炸得支离破碎。
后来祝榆生在医院里躺了三个多月,经历两次手术,右臂被全部切除,成了残疾人。
本以为这次事故会给他留下巨大的阴影,让他远离军工事业,没想到他很快又回到了一线岗位。
那时候的祝榆生年轻,敢想,敢拼,丢了一条手臂没什么,只要脑子没坏,就能继续为革命贡献力量!
解放后,祝榆生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从事兵工教育工作,后任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副院长,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在哈军工,作为炮兵工程系领导的祝榆生揣着课本几乎听遍了系里所有的课程,只要是对武器研发有用的他都听,他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系主任呢!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银行职员出身,原先是个土八路,专门改造土武器的祝榆生,竟然成为系统的火炮研究专家了。
就这样,在军工系统埋头干了30多年,祝榆生先后参与了压制、防空、反坦克兵器等多种型号武器的研制,他不是坦克设计专业出身,却对坦克的结构十分熟悉,这也是邹家华选择祝榆生的原因之一。
祝榆生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授予祝榆生领导的团队研发的82mm无后坐力炮、火箭增程破甲弹、弹道参数测量计算机等16项成果全国科学大会奖。
但现在老祝是真的老了,这一次听邹家华讲明来意以后祝榆生没吭声。
邹家华不死心:这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陆军装备重点项目!
他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去了一次,又一次,第三次祝榆生终于松口了。
1984年1月底,祝榆生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只不过上任时的困难是他始料未及的:80年代初期我国的兵器工业技术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太远了,祝榆生到设计院所和工厂里转了转,发现堪用的计算机屈指可数,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更是寥寥无几。
至于设计水平、工艺水平,那更是令人揪心,工厂长期亏损,哪有钱来投资硬件和软件?换句话说,就算有第一流的头脑,设计院和工厂也没有办法把它变成第一流的主战坦克!
但祝榆生一点也没有灰心丧气:像他们这样从革命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大风大浪,艰难险阻见得多了,现在这种情况,充其量只能算小问题。
既然他已经当了这个总师,就有责任把第三代主战坦克搞出来,而且,是比外国人的坦克更加强大的那种。
祝榆生在坦克研发现场
祝榆生受领任务时,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曾十分含蓄地对他说:你们的任务是研制可以和国际先进的坦克相抗衡的国产坦克……
说句实在话,就按当时祝榆生手头能动用的资源来说,这已经算是高要求了。
但祝榆生心中却不以为然:打个平手有什么用?要研发就研发能把对手打掉的坦克!
这就是老革命的志气!
他把这个目标具体为三个方向的要求:国产三代主战坦克的火力系统要占领世界主战坦克的制高点,防护系统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系统吨功率要与美国的M1A2坦克相当。
当时祝榆生也没有想到,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竟然来自于退休之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二、建国50周年阅兵式后美国人说:如果M1A2遇到99式,非吃大亏不可!
很快,王哲荣、傅宝玉、杜惠昌三位副总师也到位了,王哲荣负责总体组,傅宝玉负责总师办(设计和技术协调),杜惠昌负责动力组。
同时,总参装甲兵局总工程师姚神保带领的技术人员配合祝榆生开展设计工作。
按常规思路,国产三代主战坦克应当有一个对标对象,通俗地讲就是要有个模子,1980年代后期,我国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苏联的T-80和美国的M1A2。当其他设计人员提出在苏式坦克和美式坦克中间选个型时,祝榆生却不以为然。
他的思路是:我不管苏式还是美式,只要能打赢对手的就是我们要的款式。既然是国产坦克,那就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搞出我们中国的特色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系统集成,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
团队的人员在佩服的同时也有隐约的担忧:这个想法虽然很高明,但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恐怕实现不了。
很快第一个难关就来了:火炮选型。
火炮是坦克的灵魂,在火力相当的情况下,谁能打得到对方谁就赢,在同时开火的情况下,谁能打得穿对方谁就赢。
当时三代主战坦克上的滑膛炮主要有苏式的125mm和美式的120mm两种型号,而且项目组的同事普遍倾向于采用美式的120mm滑膛炮。
为什么?因为120mm炮的炮口动能强,也就是我的炮弹能打穿你而你不一定能打穿我。
但祝榆生却选择了苏式125mm炮,这是因为苏式炮的装药室体积比美式炮大了30%多:M1A2的药室体积不到10升,而T-80的药室体积高达13.4升。
他一针见血地提醒同事:我国目前生产的发射火药药力仅为美制火药药力的80%,如果再采用美式火炮的小药室,根本达不到炮口的设计动能。
1985年祝榆生在三代坦克火力系统选型会上
如果和M1A2对垒,人家的火炮射程可以打10公里,我们只能打8公里,相当于我们在2分钟内要白白挨打,你怕不怕?
反过来说,如果采用苏式火炮的大药室,炮口动能提升空间更大,将来我国发射火药的性能提高之后可以比M1A2打得更远。相当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开炮,我们的炮弹就已经砸到他们脑袋上了。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服气!
在我国技术人员的创新设计下,给国产三代坦克装备的125mm滑膛炮采用了全新的炮钢、镀层技术和液压自紧工艺,威力不仅不在苏制炮之下,而且更有过之。
2种火炮比较试射时,国产炮打了300发之后精度几乎没有变化,而苏制炮打了300发之后炮膛就已经磨损了3.4mm,精度明显下降。
第二个难关是动力系统,这和第三个难关装甲系统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动力恒定的前提下,坦克装甲厚就跑得慢,装甲薄就跑得快。
坦克也好,自行火炮也好,一个常识性的原则就是大马拉大车,你得先有大马,然后才能有大车,然后才能有防御力强的装甲。
研发团队的目光转向了东方:当时日本在研发的90式主战坦克使用的是三菱公司生产的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103千瓦,约等于1500马力。
而且为了实现发动机通用,西方国家的主流三代坦克的发动机功率都是1103千瓦,是不折不扣的大马。
祝榆生在内蒙古的坦克研发基地
至于我国的发动机,当时最多能达到880千瓦左右,比西方的低将近四分之一。
其实我国也不是没有和外国的坦克发动机厂家洽谈过,对方的发动机性能数据十分亮眼,但也有缺陷,就是体积太大了,我国三代坦克留给发动机的空间有限,塞不下。
再有当然就是太贵了!别说进口费用贵,拿来之后还要批量改刀,又得花不少钱。而且,如果以后外国人不卖给我们了怎么办呢?
讲来讲去,还是只有自力更生这一条路。
虽然功率是小了一点,但祝榆生还是有信心:我国三代坦克的战斗全重跟美国的M1A2相比轻了五分之一,就算使用国产发动机,它跑起来未必就比M1A2慢。
最终试验显示,中国三代坦克的公路时速最高是69公里/小时,与日本的90式速度相当,而M1A2的现有测试数据是68公里/小时,T-80的时速是60公里/小时。
其实由于工艺等因素,国产三代坦克的两条履带加起来比苏联T-80的还要重了一吨多,如果我们能够对履带进行轧制而不是铸造,那么跑起来的速度还能更快。
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之后,就是装甲的匹配了,项目组为国产三代坦克选择的是国际先进水平的复合装甲,而且是国内之前从未有过的全焊接工艺。
国产三代坦克采用了扁平式炮塔设计,加之本来就比美国、德国的坦克小一圈,跑起来目标相对较小,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防护能力。
99式主战坦克
1997年的实弹防护试验中,项目组对着三代坦克的样车连续轰了14发105mm穿甲弹,都没能打穿它的装甲,更有意思的是三代坦克的铠甲连自己装备的125mm炮发射的穿甲弹都打不穿。
而三代坦克的火炮威力有多牛呢?1991年第一台样车下线之后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将军来观摩实弹打靶,在2000米的距离上,样车一炮就打穿了850mm厚的钢板。
刘华清将军大喜,拍着副总师王哲荣的肩膀说:你们盖了帽啦!
当时在2000米的距离上,美国M1A2坦克的测试穿甲能力为810mm,这一威力足以摧毁苏联的T-72,但却打不动中国的三代坦克。
在祝榆生领导的项目组全体同事努力下,三代坦克新设计的部件占到了89.85%。总体方案确定后,研制网络图最终下达到100多家兵工单位。
要生产三代坦克,协调是个大问题,因为许多单位不相统属,有的单位负责人还挺牛气。
但只要祝榆生出面,多牛的单位也得服服帖帖,那些厂长、所长们,他们还在当大头兵的时候,部队里的师长、团长说不定还是祝榆生的老部下。
要论资排辈的话,祝榆生的辈分实在太高了……
祝榆生曾经还想给三代坦克加装反应装甲,加装摄像头,加装主动防护系统,但因为时间比较紧在最初的三代坦克身上没来得及实现。
99式坦克接受检阅
199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上,最新的国产三代99式主战坦克排成威武的方阵缓缓驶过广场,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
82岁的祝榆生在观礼的人群中向铁甲方阵挥手致意,不知不觉间泪流满面:15年了,解放军现在有了可以和世界王牌坦克一较高下的底气了!
这也是中国三代坦克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这次亮相令全世界的军事评论家们大受震撼。
美国军事智库战略研究机构负责人詹姆斯·邓尼根(James.F.Dunnigan,军事评论家,曾任国务院及国防部顾问)称:
中国的99式坦克从理论上说应该强于美国现役的M1A2主战坦克,战场上如果这两种坦克迎头相遇,美国M1A2坦克要吃大亏。
不仅M1A2,恐怕当时世界上任何坦克都挨不了99式一炮……除了防护性差一些,99式已成了对手的噩梦。
当然,这只是99式主战坦克的起点,在信息化、夜战系统、防护系统、火控系统、激光对抗系统等方面,99式后续的改良型号紧跟发展步伐,继续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装备在坦克上的发动机最大功率已提升到了1500千瓦,这使得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了80公里/小时。
祝榆生所构想的最强王者,在他的有生之年一一实现了。
三、一生奋斗,一生奉献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祝榆生最好的写照。
为了统一事权,加强管理,当年国防科工委给了祝榆生财政权、人事权、技术决策权,虽说是总师但几乎成了总经理。
祝老和他主持研发的99式坦克
祝榆生的手上掌握着随时都可以动用的上百万元经费,但他却是众人眼中的抠老头,去食堂打饭,那是雷打不动的一碗饭、两个菜,从来没有开小灶的情况。
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一副椅套洗了用,用了洗,破了补,补了破,整整用了20年……
办公室简单,老祝家里更简单,甚至是简陋,沙发椅子写字台全是旧的,看起来最新的家当是一个坦克模型。
坦克研发基地在内蒙古,冬天寒冷彻骨,考虑到祝榆生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单位张罗着给他换个大房子,没想到祝榆生却拒绝了。
他说:有地方住我已经很满足了,很多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还没活到今天。
祝榆生还有个习惯:再难的事情也要自己做,从不麻烦别人,就算是洗衣服,他也是自己把衣服挂在暖气管上,用牙齿咬着衣服一角,再用另一只手使劲拧、搓。
就算只有一条手臂,也不妨碍他天天在坦克里钻进钻出,爬上爬下。
因为没有右臂,祝榆生如果走得快了容易摔跤,可他总是走得飞快,似乎在和时间赛跑。1990年,因为赶着参加会议他在路上又摔了一跤,起来后觉得胸口剧痛,但他愣是赶到会场,忍着痛把会开完。
会议结束后一检查才发现,他的肋骨断了三根。
祝榆生在办公室看文件
2005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给祝榆生颁发了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和20万元奖金,同时,单位还给他每月发放4000元的专门津贴,可这些钱祝榆生一分没要。
因为他觉得这笔钱应该留着奖励优秀的年轻人。
临终之前,他给儿女最后的嘱托就是:我剩下的钱帮我再交一次党费,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其实,祝榆生就是老一辈中国军工人的缩影,在他身上展现的品质,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千千万万英雄儿女的共同特点。
老兵不死,敬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