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诸葛亮隆中战略


诸葛亮隆中战略(图1)

一、《隆中对》的产生背景

自从曹操北征乌桓以来,刘备复兴汉室的可能仍然存在,他仍在积蓄力量,伺机进攻曹操,夺取全国政权;但是整个形势对刘备越加不利。曹操挟天子之命,号令诸侯,越战越强,即将结束群雄混战,使北方获得基本统一。 汉道则继续陵迟,献帝继续留在许都蒙尘。刘备奋斗多年,退出北方,剩下兵力数千,连地盘也没有,是越战实力越弱了。刘备在寄寓荆州的8年中,积极进行反曹准备。同刘表和睦相处,广泛结交荆州在野的豪强人士,争取荆州人心,但是引起刘表的疑心,得不到重用。建安七年,在刘表同意下,刘备对曹操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进至叶县。曹操派夏侯惇率于禁、李典等反击。刘备退到博望,烧掉屯营撤退,诱夏侯惇率众军深入,在狭窄、草木较深的南下道路上预设伏击,一战取得胜利。刘备仅能打此种小仗,虽获小胜,不能影响大局。建安十二年,刘备劝说刘表利用曹操北征乌桓、后方暴露的时机,偷袭许都,迎接天子。刘表不能采纳。在蹉跎的岁月中,刘备深感日月如流老之将至,功业未建,见到髀肉复生,不禁悲从中来。

刘备对事业无成进行了反思,找到自己智术短浅的重大弱点。由于智短,不能正确地认识战争形势、特点、规律;由于术浅,所提方针往往不符合实际。过去失败,当前束手无策,都是由于在战略上缺少良计。这既有刘备本人的原因,也由于班子谋士太弱。麋竺等人出谋划策,不能适应斗争需要。当务之急,是成功地引进谋士,这是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正当刘备急于寻找谋士、探索适合自己的战略时,有人向刘备推荐人才。在襄阳一带,隐居着以庞德公为首的一批在野士人。他们认为刘表保不住荆州,拒绝作刘表的官。经过长期观察,选中刘备,准备向他推荐青年精英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家世二千石,少年时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叔父死后,隐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躬耕陇亩。自己常比作管仲、乐毅。友人读书务求精熟,他独观其大略。他同刘表是世交、亲戚,同当权的蒯、蔡两家也是亲戚;在未找到适宜托身的军事集团时,宁愿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荆州在野派积极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刘备向襄阳士人领袖司马徽询问当世事务时,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哪里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这里的俊杰,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的好友、士人徐庶投奔刘备,很受器重,也举荐诸葛亮。刘备请徐庶陪诸葛亮一起前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去拜访他,不能让他受委屈自己前来。将军应该枉驾光顾。在荆州人士一再的推荐下,刘备了解到,诸葛亮深通时务,富有韬略,同刘表长子刘琦关系密切,正是他要寻找的人。建安十二年(207 年),刘备纡尊降贵,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两人虽是初交,事前彼此有深入了解,有合作愿望,交浅言深。刘备屏退从人,在密谈中倾吐企图改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愿望,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志向,请教他计将安出?刘备是海内敬畏的人物,不以诸葛亮身份低微和年仅27岁,三顾茅庐,胸有疑难,坦诚而虚心地求教。这一行动,感动了诸葛亮,觉得投靠刘备,可以充分施展才能,同意邀请,加入其集团。

二、《隆中对》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在回答刘备的询问时,总结群雄混战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地预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阐明了刘备统一战争的阶段和方针,提供了一个转弱为强的战略。后世把这个回答称为《隆中对》,或者《草庐对》。

诸葛亮回顾了群雄混战到北方基本统一的历史,考察了战争的基本经验,强调人谋在指导统一战争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群雄混战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当初比较弱小的割据势力,依靠自身努力,变得强大起来,那些强大的割据势力最后却失败了。这个进程中最典型的事件,是袁、曹之争。曹操等人转弱为强的经验非常宝贵,值得从战争指导上给以总结。他回顾说,自从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起袁绍来,名望低微,实力弱小,然而终于能够击破袁绍,以弱为强,这不仅是天时,也是人谋。

诸葛亮认为刘备应该借鉴曹操经验,改进战争指导。他从实际出发,考察刘备的战略环境,提出对敌友的方针。隆中谈话时,在中国境内,除了刘备以外还存在六股势力:北方的曹操、韩遂、马超、公孙渊,南方的孙权、刘璋、张鲁。诸葛亮预料,曹操和孙权,将生存下来,其他都将消灭。刘备也有条件生存下来,同曹、孙三分天下,前提是改进战争指导。目前,在实力如此弱小的情况下,不应该伺机进攻曹操,及图谋孙权。固然,从夺取天下出发,需要消灭曹操,但这不是现阶段的任务。现阶段的任务,是使自己转弱为强,对曹操实行战略防御,对江东实行联合,把攻曹图吴改变为防曹联吴。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确实不能同他争强斗胜。孙权据有江东,已经历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人民归附,贤能之士肯为其效力,这可以作为外援而不可去图谋。

根据对当前六股势力和刘备有利条件的分析,诸葛亮制定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认为根据任务和敌我力量对比,刘备兴复汉室的斗争,可以而且必须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夺取曹、孙占领区之外的中间地带,依次占领荆州和益州,以壮大自己。他从分析荆、益地区的军事地理,政治、经济状况入手,指出夺取荆、益对于刘备转弱为强的重要意义。他说,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利益一直到达南海,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蜀,这是用武之地。益州险要闭塞,肥沃的土地纵横千里,乃是天府之国。又从荆、益割据者软弱和刘备主观条件优越两方面,分析跨有荆、益的可行性。他说,荆州的主人不能守住荆州,这大概是老天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这个意思呢?汉高祖靠益州成就了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软弱,有张鲁威胁其北面。益州人民殷实,地方富庶;刘璋不知道去关怀爱惜,有智慧和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明君。将军是皇室后代,信义闻名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因此,结论是刘备可以夺到荆、益。在跨有荆、益以后,要从国防、民族、外交和政治诸方面,巩固荆、益。巩固的方针,他说,是保其岩阻(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治理政务。根据这一计划,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以后,刘备将转弱为强,具备同曹操抗衡的实力。

诸葛亮认为,在第二阶段中,对曹操可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他同意刘备看法,刘、曹战争,是反对曹操纂汉的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得到反对分裂、赞成汉朝重新统一人们的支持和拥护的。他预料,在曹操遭到拥汉势力的反对下,形势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他说,天下有变,则命令一员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宛县、洛阳,将军亲率益州军攻入秦川,百姓能不用篮子提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军吗?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隆中对》的要点是:

1、分析当前形势,制定夺取荆、益的方针,实现同曹、孙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2、提出包括外结好孙权在内的巩固荆、益根据地的方针。

3、 提出未来在天下有变时,对北方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

以上诸点中,夺取荆、益和对外结好孙权,是核心的内容,是整个战略的基础。

三、《隆中对》评价

《隆中对》是诸葛亮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观察和解决战争问题的典范。它从战略上提出了刘备转弱为强的方针,对刘备集团认识其发展道路、崛起于西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全国局势形成三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隆中谈话以后,刘备茅塞顿开,同诸葛亮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当老资格的关、张对此十分不快时,刘备解释说,我得到诸葛亮,如同鱼得到水。此后,刘备集团大体按照《隆中对》的意图展开了斗争。在夺取荆州时,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策略上曾经有过不同,但总的意图都是符合隆中战略的。在夺取益州时,策划者主要是法正、庞统,总的意图也是符合隆中战略的。在《隆中对》的指引下,刘备仅用7年时间,就从寄人篱下,一跃而跨有荆、益,由很弱转变为较强,同曹、孙三分天下,比起早年中原逐鹿,一事无成,不可同日而语。《隆中对》在未知条件较多,局势还不太明朗的条件下,对形势的预测、对战略方向和步骤的规划,如此具体和明确,事后得到如此显著的应验,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水平,成为中国战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隆中对》能够发挥如此成功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

1、正确地认识了群雄混战的形势、特点和规律。《隆中对》叙述了群雄混战的形势——自从董卓以来, 豪杰并起,跨州连郡的,数不胜数;指明了战争特点——群雄中有强有弱, 最后是曹操那样名望低微,实力弱小的,击破强大的袁绍;揭示了战争规律——弱者转弱为强,不仅需要天时这一客观条件,也需要人谋这一战争指导的主观条件。

2、划分了刘备统一战争的阶段,特别是正确地规定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不是直接消灭曹操,而是转弱为强,并为

此选择了以夺取荆、益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向。由于提出阶段性任务的概念,把刘备实力手段有限和统一全国目标过大之间的矛盾化解开了。

3、正确地规定了敌我,提出联吴抗曹的路线,以保障跨有荆、益和抗曹的成功。

4、正确地提出后方建设的重要性,规定了巩固和建设荆、益的内容。

诸葛亮能够作出《隆中对》,主要是有很强的战略意识。诸葛亮观察形势、确定战略方针时,都能自觉地从全国总的局势和刘备发展各阶段的全过程出发,进行长远考虑,统筹规划,作到了高瞻远瞩。其次,对现状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他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同荆州刘表等当权派和在野的大族和名士,都有过从。有兄长诸葛瑾,在江东受到孙权的重用。借助这些渠道,他的消息灵通,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群雄混战以来的成败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时务十分精通。他除了熟悉现状以外,还借鉴历史经验。汉高祖刘邦自汉中出秦川,夺取到全国政权,西汉末公孙述割据益州,进窥荆州,并企图北上秦川的历史,可能都给了他启发。再次,同诸葛亮努力学习王佐之略分不开。他本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进行了艰苦的学习。目的是把自己锻炼培养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大才。他的学习方法,不用汉儒烦琐的考证和解经,而主要从中掌握治国治军的要点,集中精力接受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即独观其大略。这种学习方法,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在躬耕的同时,就迅速成长为杰出的战略家。

《隆中对》也有失策和局限性。它为第二阶段的战略进攻,制定了两路攻魏的方针。这个方针有两个问题:

1、在战略上分散了兵力。北伐以弱军进攻强军,兵力需要集中使用。两路出兵,原意一路主攻,一路钳制,但是对弱军来说,从汉中与荆州两路攻魏,彼此相距一二千里,过于遥远,呼吸不能相通,战役上不能配合,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兵力。所以毛主席论诸葛亮之败时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2、荆州之兵北上宛、洛,包含着极大的危险。这是因为,跨有荆州同东吴全据长江的企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战略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将随着刘备的强大而激化,处理不当,可能引起联盟破裂。

《隆中对》对于荆州是东吴必争之地缺少认识。因此确定钳形攻魏方针时,仅从曹、刘斗争出发来考虑,未能在更大的曹、孙、刘三角斗争的范围内作出估价。

《隆中对》的局限是:

1、对曹魏方面人心向背的变化,估计不足。隆中战略的远期计划,建立在人心思汉的基础上。但是人心思汉,是有时限的。在曹氏政权草创之际,其集团内部确实存在着拥汉派可作为同情者。在曹魏政权度过草创阶段,稳定下来以后,随着北方统一和社会趋向于安定,人们渴望统一的愿望大体得到实现,大族的特权得到满足,人心也就不再思汉。这时,诸葛亮北取中原,不再能得到原有思汉力量的支持,北定中原也就难以行通了。《隆中对》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

2、刘备长期跨有荆、益十分困难。由于荆、益之间交通极为不便,经济上不能融为一体,刘备在与东吴的冲突中,很难长期作到以荆制益,或以益制荆,同时守住两地而不丢失。在隆中谈话时,除了战略上分散兵力不妥以外, 上述种种矛盾大都尚未充分暴露,也很难给以充分的估计。《隆中对》的正确方面是主要的,特别是第一阶段计划是整个战略的基础,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第二阶段计划有问题,如果及时发现,还有充分的时间根据形势进行修正。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