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被质疑“造航母没用”,刘华清:要看30年后的海军司令能否用上
原标题:被质疑造航母没用,刘华清:要看30年后的海军司令能否用上
一、中国的航母,会有的!
1958年6月21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毛主席在会上讲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不仅提到了要搞原子弹、氢弹,还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航空母舰,并且提出了海军未来建造60万吨各类舰艇的计划。
但再宏大的理想还是得面对现实,建国之初国家财政十分紧张,到50年代中期用于国防的预算每年也只有50亿元,海军能够分到的则不到2亿元,按照同期汇率换算仅相当于8000万美元。
当时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从海洋上封锁我们,中国的国际贸易金额很小,而且主要是通过陆路与苏联之间进行,还不存在需要保护的海外利益。
在这样的国防态势下,建国初期的海空军主要以发展潜艇、快艇、陆基航空兵为主,其作战目的也主要是防止美国及蒋介石政权从空中和海上对大陆进行的侦察和骚扰。
按照新中国50年代的技术能力,能够自主建造的军用舰船只有排水量几十吨,百来吨的小型炮艇、鱼雷艇,连排水量1000吨的近海潜艇都要在苏联的帮助下才能建造。
毛主席的意见比绝大多数人看远了好几步,因为在他的规划中,未来中国必将拥有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以发展国际贸易,他虽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幅场景,但依然形象地将其称为海上铁路。
毛主席正在批阅文件
既然有巨大的海外利益,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特别是航空母舰这种象征海权的大国重器更是不可或缺。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海军提出在60年代时机成熟的时候开工建造航母,但人算不如天算,1958年后中国遭遇了空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为了优先保证当时原子弹、导弹的研发工作,以及刚刚上马的核潜艇项目,中国的航空母舰项目只得暂时搁置。
当年我们不是没有想法,但航空母舰就是要靠钱堆出来的,美国海军一艘中型航母的造价就要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年国防开支的10%,这还不算舰载机、配套舰船、每年训练、维护、保养的费用。
转眼到了70年代中期,海军的主力舰船除了潜艇就只有一些轻型护卫舰,1971年底开始下水的051型国产导弹驱逐舰连雷达都还没配齐,实际上还不具备作战能力。
1974年1月西沙海战,中国海军以小艇打南越大舰,完全是靠着将士们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顽强斗志取得的胜利。
这场战斗同时也暴露出中国海军缺乏空中掩护,主战舰艇年久失修的尴尬局面。
西沙海战之前,毛主席专门对时任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
毛主席视察海军
带着毛主席的嘱托,苏振华与海军总部班子在1975年制定了一个《海军十年发展规划》,提出海军在10年内造舰70万吨。
已经重病在身的毛主席罕见地很快批示了这份报告,并鼓励大家: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其实,海军在1970年7月就已经组织了一次建造航空母舰的论证会,而主持论证会的正是与海军阔别8年之久的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华清。
1952年5月,时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硬是把在陆军第10军当副政委的刘华清拉到了海军,那年刘华清才37岁,却已经干了22年革命。
几乎是必然的,刘华清一开始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萧劲光开导他:以前帝国主义侵略我们是从海上来,将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还是会从海上来,过去我们中国是有海无防,现在海军还是不行,距离世界领先的海军还差得很远,我这个海军司令一开始还要坐着渔船上刘公岛啊!
行吧,为了咱们将来不被帝国主义欺负,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这活我干!
虽然刘华清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一个没落下,在生死边缘摸爬滚打了19年,但萧劲光交给刘华清的第一个任务却让他头大: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校党委书记。
说实在话,当时的刘华清对海军一窍不通。不懂海军怎么办?那就学啊,旱鸭子又怎么了,萧劲光以前还晕船呢!
刘华清授予少将军衔时照片
于是从1954年8月开始刘华清前往苏联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整整啃了3年多的洋面包。
小时候只念过几年私塾,算是粗通文墨的刘华清先是苦学俄语,然后学校的课程:海军武器、兵种战术、合同战术、海上通信、海军战役学、海军地理、国际海军法、海军司令部条例,他一门门地啃,直至熟烂于心。
海军学院总共13门考试课程,刘华清的成绩是10门优秀,3门良好,总评优秀,等到1958年2月毕业时,他已经是一名足以胜任的海军指挥员了。
在苏联深造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不算很大,但意义特殊,值得一提的事。
1956年冬天,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访问苏联,并停泊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涅瓦河军港,当时学院里的同学向上级打报告,请求登舰参观,可是英国人怕泄露军事机密不让。
刘华清和同学们在课余曾经多次从学院里偷偷跑出去,隔着几十米远围观这艘梦想中的庞然大物。
看到航空母舰如此威武雄壮,大家又是羡慕,又是激动,有人说:我们的海军要是有这样一艘大舰就好了!
刘华清坚定地说了一句:会有的!
这是他对同学的回答,也是他对自己的回答。
刘华清在苏联深造时留影
回国以后,刘华清先是在旅顺基地和北海舰队工作了3年,随后又调到国防科工委主管武器研发工作。
此时尽管已经和海军分离了8年,但得知中央军委关于建造航空母舰的意见之后,兴奋的刘华清还是字斟句酌地写出了一份《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
在《意见》中,刘华清提出中国可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造一艘主要搭载歼击机和反潜直升机的,排水量3万吨左右的常规动力轻型航母。
显然这是根据苏联海军前几年刚刚下水的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为雏形构想的。
但是,以新中国当时的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意见》提交到海军党委之后就搁浅了。
1975年,借着海军制定十年规划的机会,刘华清又向海军负责同志提交了一份《关于海军装备问题汇报》。
在《汇报》中,刘华清认为尽管存在许多巨大的困难,但我军必须要着手建造航母,尽快形成新的海军力量体系。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限制中国海军最大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没有钱。
当时海军的着力点是要建造8000吨级的驱逐舰,可刘华清却对上级说,大型驱逐舰项目可以缓一缓,因为将来海洋上的战争将是立体化的,要打立体化战争非航母不可。
将来的海战,制空权决定制海权。
苏联海军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
不过,争论归争论,《汇报》打上去了,可依然没有动静。
这一年刘华清已经60岁了,但他并没有灰心,他始终坚信:中国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航母!
二、航母能否用上要看我之后第五任海军司令了
1979年1月,中美建交,在徐向前国防部长的协调下,中美两军高层实现了互访。
1980年5月,时任解放军主管装备、军务和动员的副总参谋长刘华清与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访问美国,并考察了美国海军的小鹰号航空母舰。
尽管当时中美关系比较密切,可美国海军还是对中方考察团遮遮掩掩,虽然接待规格隆重,礼数周到,但技术露底不多。
小鹰号航母有几十层楼高,64岁的刘华清坚持一层一层地爬楼梯考察,他想: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我能看到的东西总是真的,比看不到强。
当时,美军以技术保密为由禁止代表团触碰航母上的设施,他只得踮起脚尖一边看,一边伸脖子听美方介绍。
这次访问对刘华清触动很大,因为当我们的海军还在讨论用导弹歼敌的时候,美国海军已经在实践超视距作战的全新概念了。
刘华清将军的这张照片,是对我们永远的鞭策
这次访美让刘华清对建造航空母舰的技术难度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的航空母舰早已不是二战时那种木甲板的纸壳脆皮航母了,光战斗机喷出的尾焰温度就有上千度,这样耐高温的特种钢材中国当时还造不出。
有人感慨地说:(造航母)技术差距太大了,现在就眼馋这个,不现实。
但刘华清没有搭话,因为航母那种规模、那种气势和现代化的作战能力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中国如果没有航空母舰,就绝对无法成为海洋强国,而将来的世界强国一定是海洋强国。
对于他们那一代从两万五千里长征,从八年抗战,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刀山火海里走出来的老革命来说,世界上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相反,越是困难,就越能激起他们的昂扬斗志,这就是毛主席领导下的钢铁战士。
1982年8月,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这时他已经66岁,算是超龄服役了,但邓小平同志勉励他说:海军的问题不少,要好好整顿!
上任伊始,刘华清就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巡视祖国的万里海疆。
1985年3月,刘华清来到了11年前曾经到访过的西沙永兴岛,这是当年祖国南疆的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从侵略者刺刀下保住的祖国的神圣领土。
刘华清在西沙永兴岛视察
打开海图,就不难发现永兴岛的位置实在是太关键了:这里北距海南岛200多公里,南距永暑礁800公里,西距越南400多公里,可谓是海上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永兴岛控制在我们手里,将能够有力地巩固我国对周边海域和岛屿的实际控制权,战舰从永兴岛出发只要一天就可以抵达永暑礁附近海域。
相反,如果永兴岛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不要说从此以南的各个岛礁,就连海南岛都要受到威胁。
但永兴岛对我们来说还不够:当时我国空军最先进的主力战机歼-7的最大作战半径只有不到750公里,有效滞空时间有限,还没飞到永暑礁就得返航。
这就是没有航空母舰的尴尬!
1987年3月底,刘华清向国防部、总参再次提出:我们必须计划2000年左右航母视情况上型号。
国防部、国防科工委和总参对此都表示支持,但军队当时实在是囊中羞涩。
整个1980年代,乃至1990年代,对中国海军人来说都是憋屈的。因为国防建设要暂时给经济建设让路,对于百年海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1990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过3800亿元人民币,国防开支仅290亿元人民币(按汇率仅合50亿美元),海军能分到的更是不成比例,连二流国家都赶不上,更别提追赶世界大国了。
刘华清(蹲者)视察潜艇部队
由于缺钱,别说航母,海军自己的造舰计划都没有保障,很长时间里海军一艘大舰都没有下水,还有不少人质疑:投钱发展海军到底有没有用。
80年代中期,刘华清找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到几个主要军校、到各个部委宣讲航空母舰,那位年轻人备好稿子,兴冲冲地赶到会场,却被会议主持人通知宣讲临时取消了。
到了某部门,人家毫不客气地说:我们没钱造航母,以后不要提航母了。
年轻人一肚子委屈,回到司令部后向刘华清大吐苦水,刘华清淡淡地说了句:那以后我们就不讲了吧。
多年后,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年轻人提起这段往事依然不禁落泪:那些年,我们受了多少窝囊气!
尽管如此,刘华清依然狠抓海军日常训练和战备工作,在他的要求下,从1986年开始各舰队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1988年3月14日,在我国南海的赤瓜礁海域爆发了一次规模不大的海上冲突。
面对越南海军侵犯我主权,侮辱我国旗,并率先开枪的悍然挑衅,平日里训练有素的我海军将士奋勇还击,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予以入侵之敌重创,几乎将敌团灭。
冲突爆发后南海局势骤然紧张,南海舰队紧急出动了部分主力舰只赶赴事发地,考虑到驻金兰湾基地的外军战机可能出动报复,而我舰队得不到空军的有力支援,因此虽然海战取得大胜也只能匆忙撤离。
3.14海战后驻守赤瓜礁的海军官兵
得知海战的消息,已经调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刘华清对当时的海军负责同志坚决地说:能上的岛、礁、沙、滩都要上,没有人的礁也要上。咱们夺得越多,就能为今后解决南沙问题增加更多的筹码!
从此,中国改变了在南沙没有立足之地的局面。
3·14海战结束后,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刘华清对军委和总参的领导同志们说:
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起降型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
诚然,我们现在搞航母确实有一些困难,但即使放到十年以后再搞,这些困难也依然存在,而长远来看航母是确实需要的。
如果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作战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国威、军威,这并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而是从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南海权益的角度出发。
由于大家都知道航母是个烧钱机器,刘华清只能给领导们算经济账:航母是费钱,可是没有航母,我们靠驱逐舰、护卫舰、陆基航空兵去守卫辽阔的海疆可能要花更多的钱。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的歼击机作战半径太短,等远距离的大飞机造出来,光费用要几百个亿,更别提从研发到成军要十几年。
如果有一艘载机50架的航母,作战效能等同于300架陆基飞机,相当于3个空军师,这3个师的飞机、设施、人员、维护又要多少钱?
刘华清视察海军部队
将来我们东出太平洋,要靠陆基航空兵掩护航母,航母掩护潜艇,没有航母,中间这个环节就起不来,真正冲破第一岛链也很困难。
而且,航母编队也不一定要重新造啊。首先,那些驱逐舰、护卫舰就算没有航母也是要造的,只不过可以把它们和航母混编;其次,航母的舰载机作战半径要求不高,可以把现役战机改装一下,又能省一大笔钱。
为了航母能够尽早上马,刘华清费尽了口舌,用尽了心思,他也坦率地说:
按照航空母舰20-30年才能形成战斗力的一般规律,即便是现在马上开工建造航母,也要等到2010-2015年才能真正出海作战。就算五年换一任海军司令员,也要看我之后第五任海军司令员能否用上。
这就是古人说的功成不必在我,那年刘华清已经72岁,他已想到自己可能看不到中国航母下水的那天,但心中风光霁月,一片坦荡。
之所以苦口婆心地为中国航母摇旗呐喊,只不过是想为后人多种几棵树,让后人能够遮遮阴。
三、从没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1989年1月,中国的航母研发工程立项,得名891工程。该工程的原则是依靠中国自身力量,自力更生发展排水量5万吨左右的中型航母。
在刘华清的关照下,上海的海军研究所甚至已经造好了一个航母模型,并且在该所600米长的水池和太湖里秘密做了试验。
与此同时,专门培养航母舰长的飞行员舰长班也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张了。
飞行员舰长班学员毕业,第一届只培养了9个精英
然而在刘华清努力推进航母立项论证的同时,中国还在开展另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载人航天。
在上天还是出海的权衡中,航母再一次让位了,1995年891工程宣告夭折。
为了弥补中国海军暂时没有航母的短板,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刘华清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建设西沙永兴岛机场,二是研发空中加油机。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他已经隐隐感觉到,世界的太平局面不会太久了。
1991年5月,西沙永兴岛机场竣工交付,半年之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骤然复杂起来。
1993年5月,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向阳红16号在我们家门口执行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调查任务时被外籍货船撞沉,疑点重重;7月,发生了银河号事件;
1994年10月,刘华清曾经考察过的小鹰号航母沿中国领海边界巡航,并跟踪中国核潜艇,引发双方战机对峙;
1996年,美国悍然派出航空母舰干涉中国内政;2001年4月,又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
美国制造一系列的摩擦和紧张局势,就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发展节奏,分散中国的注意力,但这也一次次地提醒中国人:我们没有航母,人家就可以把航母开到我们家门口撒野!
2003年,中国的神舟飞船载人航天获得成功,开始建造航空母舰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
但此时刘华清已经于1997年退出领导岗位,只有他推动中国航母发展的事迹还鼓励着中国海军人为拥有自己的航母而不懈努力奋斗。
瓦良格号投入改装
2005年春节前夕,人们告诉刘华清:航母建造工程已经正式立项。他喜上眉梢连说三声:好哇!好哇!好哇!
千万种情感,全都包含在这两个字中。
2010年年底,病重的刘华清得到消息:即将试航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首任舰长已获中央军委正式任命。
尽管他已经无法行走,也说不出话,但仍然举起颤巍巍的右手竖起了大拇指。
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与世长辞,此时距离他亲手点燃中国航母梦想的1970年已经过去了41年。
7个多月后的8月10日,利用空舰壳重新建造的瓦良格号在万众瞩目下,开出了大连造船厂码头,开始了首次试航。
又过了一年多时间,该舰正式交付海军,并重新命名为辽宁号。
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举行下水仪式;
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福建号下水,至此中国海军已经拥有3艘航空母舰。
刘华清把自己的毕生心血交给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梦想,他和千千万万中国海军人一起,忍辱负重奋斗了几十年。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在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的惨痛教训,就是鞭策他们一刻也不停止前进的警钟。
如今我们也有了航母,而且不止一艘,但刘华清将军在美国航母上踮起脚查看的那张经典照片,却是对全体国人永远的激励。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享受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有人默默帮我们扛起了所有。
向刘华清将军和全体海军将士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