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上海已建成53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今天是重阳节,近年来上海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重已达36.3%。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消息:上海已建成53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化流程缩短时间,友善医疗机构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更便捷、更周到的就医。
手把手教会老年人应用智慧医疗
上海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为老年人看病就医创造友善的环境、建设友善的文化、提供友善的管理和友善的服务。记者获悉,多家医疗机构推进一键叫车一键预约挂号等为老服务一键通数字化示范应用场景建设。
以前看到自助机绕着走,没想到用起来很方便,以后不用去人工窗口排长队了。张奶奶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看病,而今已对智慧门诊得心应手。
作为上海市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服务机构,不久前,华山医院启用老年友善服务——智慧门诊长者服务中心,张奶奶是首批学员。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医院推出针对老年人的系列课程,这其中包括如何使用门诊公众号、怎样使用自助机等基础课程,以及如何使用病种管理小程序等。老年人每参加完一次线下课程培训和学习,都会收到一张积分卡,累计完成5次课程可以收到小礼物。
华山医院门诊部副主任邱智渊介绍,这项工作是基于前期调研工作而设立。针对老年人就医的需求和难题,医院邀请老年人坐下来,定定心心地学。有些老年人刚开始很抗拒,不想学不愿意学,在我们的引导下慢慢学习,会发现这些设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才刚启用不久,智慧门诊长者服务中心还针对老年患者普遍担心的手机支付不安全会不会转错账等问题,邀请交通银行上海静安支行的职工为老年人提供防诈骗、信用就医等科普知识,让老年人感受智慧门诊的便捷,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医。
逐步打造三级老年医疗护理格局
上海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当前上海老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养老金水平每年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上海推出沪惠保,参保人群中三分之一为老年人,由此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逐步形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托底、老年医学专科和区域老年医疗中心为支撑、上海老年医学中心为引领的3-2-1三级老年医疗护理布局,致力打造综合连续、便捷优质的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作为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针对65岁以上人群自身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下降等衰弱症,从饮食、运动、社会活动等方面早期干预,力争让老年人更加健康。
如今华东医院已携手静安、长宁、闵行、普陀四个区12家老年护理康复养老机构,组建医养结合医联体,为老年人提供分级、连续、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其中,静安寺街道与华东医院携手,以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老年、困难残疾人、困难军烈属等特殊人群)需求为导向,开通了医养直通车。两年前,直通车项目服务内容升级:首批12名副高以上医生对接12户居民家庭,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将老年友善理念融入医疗服务的点点滴滴,营养科还针对在院老年患者吞咽障碍,推出原汁原味慕斯食品;对肌少症开展研究、制定行业诊疗标准;同时开设营养门诊,为老年患者制定全周期、个性化营养康复计划。
启动跨越鸿沟项目解决实际困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核酸码,行程卡、场所码开始成为出行标配,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几乎不会操作手机功能怎么办?市卫健委老龄办启动助老跨越数字鸿沟项目,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项目启动之时,75岁的赵奶奶每次都坐在培训班第一排醒目位置,努力记录每一个字。细心的老师发现,尽管赵奶奶有最新型的苹果手机,但手机里一个APP都没装,原来是总记不住应用商店的账号和密码,记下的本子也常常弄丢,根本无法下载。老龄办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与赵奶奶儿子沟通,给老人装了微信,时常与她沟通聊天,很快,赵奶奶对手机操作熟练了起来。
上海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还将持续推进。全市还将聚焦老年人居住环境、出行、健康、养老和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开展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打造友好的生活环境。
另悉,重阳节当天上午,全市来自多家三甲医院的30位卫生健康系统的劳模专家,以健康云平台为载体,为老年人开展线上义诊活动;通过健康云平台以线上直播方式,由医学专家对老年人常见病防治、健康热点、老年友善等主题进行健康科普。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法律专家线上咨询活动,同步在线接受老年人关于法律方面的咨询。
今天,上海白玉兰广场、上海环球港、世博源等户外屏幕滚动播出敬老爱老主题灯光秀,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