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上海解放第三天,李克农密电陈毅:寻一位同志,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原标题:上海解放第三天,李克农密电陈毅:寻一位同志,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1949年5月7日,暗流涌动的上海终于宣告解放。这个中国南方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在摆脱了国民党守城部队的控制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新中国即将成立,乌云慢慢散去,无数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本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可有这样一个女人却被悲伤隔绝在了欢乐的氛围之外——此时,她的丈夫不知是生是死,能否平安回到他身边。几天以来,她四处打听消息,奔波劳累,寻找着自己丈夫的下落。

这个女人名为裘慧英,是一名地下党员,曾为我党的宣传工作和情报通讯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在上海解放前夕,她的丈夫不幸被国民党抓走,惨遭酷刑,生死难测。而如今,上海已经宣告解放,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终于要迎来光明,她急切地想和丈夫分享这令人激动万分的消息,可不得不面对让人心痛的事实——丈夫却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原创上海解放第三天,李克农密电陈毅:寻一位同志,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图1)

她四处打探消息,偶然中从报纸上得知,在虹桥公墓,普善山庄等地发现了多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志士的遗体。这个消息算好也不算好,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她都没能找到真正和丈夫相关的消息。但如果那里真的有丈夫的尸体,那么这个消息可谓令人万分沉痛;如果没有丈夫的尸体,那么说明虽然依旧没有找到丈夫,但很大可能他还安全活着。无论如何,裘慧英便还是决定立即前去寻找,一一辨认,看看是否有丈夫的遗体。如果有的话,她至少要让丈夫入土为安。

然而,她仔细辨认几经辗转,最终也没有发现任何跟丈夫相关的线索。有句老话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因此,她心存一丝侥幸,她没有在那些遗体中找到她的丈夫,证明丈夫还可能活着。但随后不久,另一个消息传来了。上海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些线索,他们与裘慧英取得联系后,带着她一同前往上海浦东杨思地区的一块荒地。这些工作人员带裘慧英来这里干什么呢?是让夫妻相认还是带她去辨认身份收敛遗体?

一行人到达现场后,只见地上躺着一具尸体,死者穿的长衫上满是弹孔,已经干涸的暗红色血迹洇透了大片大片的布料。霎时间,她心如刀割,泪如雨下,斑驳的血迹和伤痕下,掩盖不住的是丈夫熟悉的面庞。眼前的景象不仅让原来那一点点希望完全消失殆尽,还让她心里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痛恨他们惨无人道,毫无血性。

其实,在裘慧英寻找丈夫的下落的同时,上海的公安机关也在加紧马力四处搜寻。就在上海解放的第三天,刚刚就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接到了一封密电。这封密电来自中共中央情报局的代理部长李克农,表示希望陈毅能够帮忙寻找一位名叫李静安的同志,如若他还活着,就找人把他护送到北平,如若他被国民党杀害了,也一定要接到他的遗体。总的来说就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由此可见,中央对这个名叫李静安的人十分重视,那么这个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不能猜到,这个李静安就是裘慧英一直苦苦寻找的丈夫。李静安其实是他的化名,原名为李白,为了开展地下工作,也曾化名李霞。他出生于湖南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的一家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因此他直到八岁才得以入学读书。但生活步入正轨还没多久,变故就又发生了——母亲骤然离世,家里从此便少了个主心骨。

但日子总得过下去,大小事情都得有人料理,而且弟弟妹妹年龄尚小,不能没有人照顾。看着所有的重担压在了父亲一个人肩上,李白心痛难当,他不得不辍学去地主家里打工,为拮据的家庭分担一些重任。在打工期间,地主家的骄奢淫逸和对贫苦百姓的欺压时常会让他感到愤怒和不满。这给李白的幼小心灵产生巨大的打击,他极其厌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于是在心中暗暗发誓,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打破这陋习,为人民做贡献。

1925年,革命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革命之风刮到了李白的家乡,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接连建立,李白早早的加入农民协会和儿童团,逐渐走向革命的道路。之后,他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1930年,李白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被分配到红军第四军做宣传员。1931年,李白被党委选中去红四军总部参加无线电训练班,在学习期间,李白非常刻苦认真,学成归来后,李白被调到五军团十三军担任无线电政委,在担任政委期间,李白是出了名的的乐于助人。但此时的李白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一生都会与无线电通信紧密相连。

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秘密通信工作的快速展开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1937年10月10日,李白化名李霞,应组织要求前往上海开展秘密通信工作。在上海,李白的对外身份是一名企业职员。党组织为了他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也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特地委托别人费尽心力在法租界租了一栋小楼房。小楼房有三层,一楼开诊所打掩护,二楼作为李白的家,三楼就搭建电台。

住在法租界内,房子是三层小洋楼,自己还有一份体面的正式工作,任谁看来都会觉得李白必定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吃穿用度肯定也比寻常人要豪奢上几十倍。但实际情况是,一件粗布衣裳李白洗了又洗,在穿烂之后就打上补丁继续穿,快要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小就过惯了苦日子的李白十分质朴,再加上正直忠厚的长相,一开始可让组织上的人作了很大的难——显然李白的真实形象与他需要所扮演的李霞严重不符。

于是,他被要求换上长衫,在短时间内学习上海话,学习人际应酬,学习怎样和人虚与委蛇。他试着适应出入那些纨绔子弟,达官贵人常常莅临的高级会所,小到吃饭,喝茶的规矩也要仔细揣摩。这可难坏了这个从乡下来的糙汉子,对李白来说,这不仅不好佯装,他也于心不忍。一想到自己的战友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自己却在这里享受荣华富贵,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当他想到组织千辛万苦为自己作掩护不就是为了顺利开展秘密通信工作嘛,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李白的心才慢慢释然,他更努力工作,尽快搭建起通信电台。

1938年春,李白终于把上海的秘密电台搭建完成,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壮举,从此上海和延安之间也有了一座空中桥梁。他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尝试向延安发出呼号。就在等待回应的那几秒里,时间的流逝好像被放慢了几百倍,李白屏住呼吸,不敢动作。

很快,延安那边作出了回应,这短短的信号交流让李白激动的无以复加。但与此同时,李白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电台临时拼凑,功率又大又不稳定,这极容易引起周围居民电压不稳定,甚至会引起断电,但如果功率太小,又无法将信息发送出去。但幸好李白在训练班时吃苦耐劳,不耻下问,掌握了过硬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潜心研究,排除万难,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选择用收音机的电线作掩护,选择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凌晨发送,在这时,空中干扰较少,敌人也放松警惕,侦察活动相比于其他时段也相对较少。每次要发送电报时,李白都小心翼翼地用黑布把灯泡罩住,以防引人注目,还会在电键触点上放一片小纸片,以防发报声过大引人怀疑。

当时前线情况严峻,时局复杂,此时的情报工作对中央每一步的战略性决策都尤为重要。所以中央非常重视上海的情报工作,特地派遣龚饮冰来上海领导电台工作,龚饮冰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这对于李白的工作可谓是锦上添花。

龚饮冰以湖南万源湘绣庄的总经理的身份作掩护,协助和领导李白的工作。之后由于李白的住处出现了问题,龚饮冰立即指示他撤离出去,重新在找电台的搭建地点。与此同时,龚饮冰还建议组织上派遣一位与李白年龄相当的女同志假扮李白的妻子,借以掩护李白的身份,在经过组织精心物色之后,青年女工裘慧英(其原名为裘兰芬),同时也是党组织的优秀共产党员,前往上海假扮李白妻子协助工作。

当裘慧英第一次见到李白时,李白穿着长衫,一副地主豪绅似的装扮,裘慧英对李白的印象不是很好,但上级领导告诉过裘慧英,李白在上海的身份时一名企业职员,自然要有企业职员的样子,怎么还能像原来那样不拘小节,那岂不是要暴露了身份?

裘慧英开始慢慢理解李白,也对自己开始对李白的误解感到抱歉,在随后的相处中,裘慧英了解到,李白出生于贫苦家庭,但人穷志不穷,从小便立志为人民做贡献,勤勤恳恳对待党中央的派发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慢慢地,她便对李白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与欣赏之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两人更是配合默契,生活中也常常相互关心,一年的并肩作战和生活使两人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并于1940年获中共党组织批准,正式结为了革命伴侣。

但在正式结婚之前,白天两人一起在屋里工作,晚上睡觉时,裘慧英睡在床上,李白睡在地上,为了不露出端倪,他们装作寻常的夫妻那样,像极了电视剧《潜伏》中的情节。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多篇重要文章,而这些都是通过李白一点一点地传递出去。在冬天,有时候李白的手指头冻得发红发紫,也没有因此暂停过一次,而每次,裘慧英则会在楼下窗户处时刻监视着周围的动静,有什么异常便第一时间通知李白立作好收尾工作。

但之后电台时常会出现故障,李白并不会维修电台,屡次找机务人员维修势必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于是李白和龚饮冰开始商量对策。经党组织同意后,最终决定在上海开设一家福声无线电公司,由机务人员涂作潮当老板,李白化作帐房先生,一楼作为公司,二楼作为他们的居住场所。李白在此跟随机务人员学习电台的安装和维修技术,除此之外,如果电台出现一些李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涂作潮也能帮助解决。经过半年的学习,李白已经掌握了修理电台的技术并能熟练地解决电台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于是,他们一行人便迅速撤离此地,在其他地方重新搭建电台。

此时的日本人日渐猖狂,肆无忌惮,直接把军队开到了租界,对共产党人进行疯狂搜捕。为了掩蔽电台,李白已经把电台的功率减小到15瓦,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又更新了检测技术。他们的检测人员进入租界还没多久,李白发送电报的位置就被发现了。但此时的李白还没有发现异常。

在这个中秋前夜,那茫茫的月光洒在地上,一片凄清冷寂。李白像往常一样,正在阁楼里发电报,裘慧英则静静站在窗前,监视着附近的情况。突然,裘慧英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心里隐隐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她悄悄掀起窗帘,透过玻璃看到众多宪兵和几个穿着便衣的特务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赶来——不好,位置已经暴露,我们被发现了!她马上通知李白,叫他收拾好发报工具马上撤退。

但此时情况越是着急,越是不能慌。李白心中焦急,但手上不见慌,沉着冷静地迅速发完电报后,他连发了三个再见。相信对面的同志已经知道这边的情况了,因为这三个再见是李白与那边发报同志的暗号,暗示这里有了危险。

发完,李白便迅速把发报机拆成小零件藏好,伪装成一派安闲自在的样子。日本人闯进来后,不由分说地便开始搜查发报机,最终在地板中发现了已拆散的零件。日本人恶狠狠地问道:这是什么。而李白依然镇定从容,回答道:我是这家的客人,才住到这里不久,这些东西我没见过。而其中一个日本人很是狡猾,拉起李白的手反复看了又看,大声喊道:哼!你是老资格啦!日本宪兵立即把李白和裘慧英逮捕起来,关押在监狱中进行严刑拷打,但李白和裘慧英他们二人誓死也不松口,日本人看从他们口中审讯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于是,就暂且把裘慧英先放了,把李白转移到76汪伪特工总部关押。直到1943年5月,经中共党组织的多方营救,李白才得以出狱。

但这却没有阻挡李白继续传递情报的决心,李白之后又化名李静安,与妻子裘慧英离开上海,前往浙江一带,公安身份是国民党的重庆发报员,但实则李白则是利用国民党的电台用特殊的频率和呼号继续向延安那边发送情报,在这期间,李白和妻子裘慧英又为党中央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这为党中央对日军和美军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天,李白将电台藏到箩筐里,乘船前往淳安,但一次却没有往日那么顺利,李白拿出最可以证明自己国民党发报员身份的证据,但敌人却对此不管不顾,李白又一次不幸被逮捕,地下组织知道后立即派人出面交涉,李白才得以逃出敌人的魔掌。

随着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国民党反共的倾向暴露无遗。他们不只在明面上大肆逮捕、残害共产党人,还常常分地区停电,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电台检测人员。这些检测人员就潜伏在各个地方,暗中查抄信号,一旦他们确定了发出信号的位置,立马就会有人前去搜查。而这一切行动,都是国民党为了防止我方地下党员秘密传递情报。因为我方情报传递工作日渐完善,只要时机得当,就能将国民党打个措手不及,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形势中。

因此,此时的李白无疑是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切行动都要谨慎小心。李白以上海的渔业管理处电气设备修理工的公开职业作为掩护,早出晚归。一到深夜,李白便会从床上起身,开始向中央传递国民党近日的最新动态。李白知道国民党为了阻止地下党传递情报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旦自己再被抓获,那么上海与中央的联络就会中断,他立即联系当时领导电台工作的李清风,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建成预备电台。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正在发送对中央来说非常重要的情报,裘慧英发现国民党军队正在包围他们的住所,裘慧英立即通知李白停止发报,但李白此时却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又把的剩下的电文发送出去,才去藏机器。但敌人却没那么好糊弄,经过搜查后,敌人还是发现了他藏起来的电台。

李白被敌人逮捕后关押到了四川北路警备司令部稽查第二大队。敌人对李白进行了长达30多个小时的严刑逼供,在这30多个小时内,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用钳子把李白的指甲一个一个地拔下来,把尖锐的竹签钉入他的手指头里,用烧得透红的木炭狠狠地烙在李白的身上,除了遭受身上不可比拟的疼痛,敌人还试图用李白的妻子和尚且年幼的孩子来威胁他,但李白软硬不吃,无论敌人的手段多么残忍恶劣,李白宁死不屈,绝不会出卖他的革命同志和有关党的任何机密。

1949年3月,裘慧英带着儿子去探监,只见,李白被折磨得面无血色,他还是被两个狱友架着出来的,他的双脚已经断了,裘慧英见状,一时间心痛难忍,心疼的话在口中却说不出来,之后,国共和谈的气氛渐渐浓厚,国共的关系在表面上似乎有所缓和,因此,李白才有机会给自己的妻子寄回一封信,给妻子报个平安,让妻子好自珍重。

5月7日。裘慧英带着孩子去看望李白,这次,李白对裘慧英说:以后,你就不要再来看我了。裘慧英不知道李白为何这样说,她连忙问道:为什么,是不是已经判决了?李白说: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终于看到了,今后如果我能回来最好,如果不能回去,还望你们好自珍重。最后,在裘慧英带着孩子临走之前,李白对孩子大声喊道:爸爸过几天就回去抱你。

万万没想到,这一分别,竟是永别,李白当天晚上即被处以死刑。这一天,正好是李白的39岁生日。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人间。

1950年9月18日,主持破坏李白的秘密电台的叶丹秋被捕,血债当以血还,叶丹秋在1951年1月13日上海市被处以死刑,亲手杀害李白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和其他罪犯也受到相应的处罚。

李白就像是黑暗中的一团火,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之后为了纪念李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面的主人公李侠正是以李白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形象,电影一经上映,便立即风靡全国,电影中那个慷慨赴死的男子,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而李白,正像那永不消逝的电波,值得被所有中国人铭记。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