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从“北洋机器局”到“德州兵工厂”


原标题:从北洋机器局到德州兵工厂

从北洋机器局到德州兵工厂

井振武唐景元周醉天

作者按:这是一份有关东局子究竟去哪了的调查报告。作者井振武、周醉天于20198月赴德州实地考察。在德州文史朋友张明福、唐景元等人的陪同下走访了运河畔的德州兵工厂旧址,并同德州文史朋友大家座谈。唐景元是当地的一位著名企业家,早年曾在德州兵工厂旧址小学读书,熟悉当地的历史掌故,与德州兵工厂在各地的后人联系密切。

有关这一问题研究因史料奇缺,一直很少。自天津学者李程远、徐苏斌与华中学者陈国栋在英国图书馆发现1904年英国汤姆森上校参观德州北洋机器局绘制的机械局平面图后,引起学术界关注,有关研究热络起来。2020718日,《今晚报》天津卫版发表吉鹏辉《北洋机器制造总局照片真相》一文,指认德州北洋机器制造总局大门的照片,引起津门学者兴趣,在德州文史圈引起热议。81日,天津卫版有刊登了张明福《存世22年的德县兵工厂》一文,遥相呼应,印证历史。一段封存已久历史往事重新回到人们。故而特授权《天津记忆》发表这份调查报告,以加深大家对过往历史的了解。

一.天津北洋机器局的由来

天津是近代中国洋务发轫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洋务运动在北方的重要支点。有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铁骑败走海门洞开,英法联军长驱直入,不但占领天津,还攻陷京城,圆明园遭焚,社稷难保的教训深刻,18669月初,总理衙门王大臣、恭亲王奕訢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分别向清朝皇帝提出建议,设立天津机械局,制造军火,编练洋枪队。他们的主要理由:一是练兵之要,制器为先,直隶既欲练兵,自当就近添设总局;二是仿效外洋生产各种军火,以备南局(江南制造总局)生产不足所需,一旦有事,取运甚易。⑴由于天津临近海口,购料取材、雇佣洋师、制造方便,具有拱卫京畿,以固根本的重要意义,很快获得朝廷批准。

崇厚遂聘请英国人密妥士代为采购机器,觅雇工匠,拨银八万两,购买制造火药铜帽等机器设备;通过北京英国马队总教官薄郎认识了一位英国人,从香港、上海购买机器;由江南制造局代购大型设备。推荐奉天府尹德春来津差委,总理机器军火总局、高从望仁担任提调、黄惠廉任翻译。从同文馆选调数人,一部分办理文案、采办转运等文差;另一部分从事制造,悉心讲求,得西法奥妙。招聘的外国技师春间先后到局,由密妥士分派各司其事。还请英国人狄勒先行试办。并派京营25下员弁跟洋人学习技艺。相关费用将津海关、东海关洋税扣出四成银两,随时提拨应用,以济急需。

1868年,勘定在于天津城东十八里贾家沽地方,设立火药局,是为东局,占地计2230余亩,初名天津军火机器局(上图)。春间,外国技师送来了建筑厂房、宿舍的图纸,正式开始兴工建设,局内共建机器等房42座,计290余间。大烟囱十座,洋匠住房160余间。⑵至19708月告成,前后耗时3年多,用银388000两。

18709月,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接办天津军火工业,更名为:总理天津机器局,通称天津机器局。他亲往局址查勘,看到垣屋尚须加修,机器尚需添制,火药亦尚未开造,于是询问密妥士火药制作情况,逐事核实。并认为:雇佣洋匠,进退在我,制器这种要害部门长期被外籍人把持,存在尾大不掉的危机。非廉正熟悉而有调理之员,不足以谋。于是,罢黜不懂机器的洋总管密妥士;推荐、任用沈宝靖出任总办,以主其事。启用在津养病的陈钦并授津海关道衔,担任会办操持局内事务,还命幕僚刘含芳为委员参与其中,从南方调来大批熟悉生产制造军火的技术工人,又淘汰、解雇毫无经验的旗人与汉人。

1873年至1892年李鸿章对天津机器局进行了五次较大的扩充:一是1873年春,新购的四架洋药碾到齐,添购各式机器十余台,建成第二座碾药厂和新建机器房,将原设在西局的铸铁厂迁往东局。并在北郊浦口购地59亩,建成洋式药库三座。同时,第三、四座碾药厂建成开碾,淋硝、磨磺、烧炭等部门各在原厂房增添器具,提高产量,以供四个碾药厂的需要。二是1875年修造了一座制饼药的新厂,装置新购六角藕饼药机器,专门制造后堂钢炮所用饼药。并将机器房一半分出来,为洋枪厂。添购了制造林明敦枪及中针枪子的机器,添设卷枪炉房,把原铜帽房一半分出,为枪子房制造枪弹。此外,还添设硫酸厂、轧铜厂和配造拉火的新厂。经过充实提高,天津机器局较具规模,开始生产。三是扩地4顷,1876年春开始至1882年,添设了电气水雷局。又添设了提磺厂,压药房,设分药、切药等房、添设淋硝厂、增建硫酸厂,有铅房六间。并在韩家墅建新药库一座。四是1887年,兴建了一座制造栗色火药工厂。聘请外国技师约士设计,由总工程师司徒诺负责安装,成为世界最大最好的火药厂。还在机器局旁创建了北洋水师学堂。五是设立宝津局(又名北洋制币厂,下图)。1892年,又建设了一座炼钢厂,从英国购进成套炼钢设备,以及铸钢炉、轧钢机、起重机等大型机械、用具等。第二年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中国北方第一座近代化规模较大的炼钢厂。⑶另外,还修建了老龙头车站至机器局的铁路专用线。由于天津机器局占地2689亩,地域广大,厂与厂之间距离较远,因此设置了连接各个厂、库房的手动有轨铁轮车。

天津机器局经过李鸿章大规模地扩充建设,逐步成为一个机械制造、化学化工、金属冶炼、铸造、热加工、船舶修造等,具有多种生产能力的大型军火企业。常年雇佣工人达2700多名,生产品种逐渐增多,计有:火药、铜帽、枪子、炮弹、拉火、水雷、洋枪、洋炮和其它军用物资,其中以火药、铜帽、枪弹、炮弹为主要产品,至1880年年生产量为:各项洋火药为六十余万五千三百五十磅;铜帽二千五百二十七万粒;林明敦后门枪子一百十八万七千颗;毛瑟后门枪子二十七万三千四百颗。炮弹两种:前膛开花炮弹六万余颗,后堂来福镀铝大炮弹五、六千颗,最高达九千颗。其生产的军火除主要供给津京地区驻军外,还供应河南、热河、察哈尔、黑龙江等北方各省军需。另外,还生产挖泥船、小火轮、布雷船、水底机船,以及行军桥船等等,被李鸿章称为洋军火总汇。

1895年,王文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下图),将天津机器局改称为总理北洋机器制造总局,北洋机器局由此得名。

二.庚子之役遭受灭顶之灾

1900616日深夜,八国联军攻打大沽口炮台,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清兵被迫自卫反击,联军不断增兵,激烈的战争在天津周边打响。俄军步兵团2000余人开到天津老龙头车站,在面对英租界方向的海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占领天津老龙头车站与北洋机器局之间的开阔地带,还设立营盘驻扎。这时,有200名德军攻打北洋机器局,被守军打死12人,打伤25人,铩羽而归。据一名叫马克里希的联军人士记述:北洋机器局这座大面积的建筑群位于英租界以东二三英里的地方,是华北最重要的军火工厂。工厂中雇用了将近2000名工人,制造地雷、炮弹、棕色棱柱火药、无烟火药、普通黑色火药、硝棉火药、毛瑟枪子弹等等。工厂中的机器总价值估计远在100万英镑以上。工厂占地大约在4/75/7平方英里。⑷这里常年守备有两个营盘的清兵,共计1000人。在机器局周围,以及通向南面的道路上埋设了自己生产的地雷,阻止联军进攻。27日(星期二),在俄军斯捷谢利将军指挥下,从透力勃尔号军舰借用了12磅大炮,及小口径野战炮,上午九点开始攻击,采用地毯式炮轰扫清道路上的地雷,并延伸向北洋机器局内倾泻。几分钟后,许多大车间着起了大火。在英国海军陆战队、德军、美军和日军约800人,以及刚从威海赶来的华勇团第一营的支援下,俄军利用壕沟潜伏、接近围墙发起冲锋,守军在营官潘金山率领下顽强抵抗。战至中午,潘金山负伤,这时一颗炮弹落在大火药库引起巨大爆炸,地动山摇、震耳欲聋、烟柱腾空、火光冲天,弥漫的浓烟遮住视线。大约千余名大清援军前来助战,从外围接应北洋机械局的守军,战斗十分惨烈、胶着。经过4个小时激战,在下午130分俄军才攻陷并占领了天津东北的北洋机器局。⑸是役清军伤亡营哨弁勇三百余人。⑹击毙俄军七人、击伤五十一人;击毙英军四人,击伤十五人。其他联军击伤九人。俄军将北洋机器局视为独有的战利品,并升起俄国旗。在局内疯狂破坏,其中珍贵的各种科学仪器及航海设备均被占领者销毁殆尽。

714日,天津城陷落。30日,八国联军在直隶总督行馆成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委员会,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与此同时,颁布了《天津城行政条例》。在第四、第五条规定委员会有权根据需要支配除军事部门以外的政府所属财产和不动产,并且有权出售被没收的当地华人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有权支配拨给委员会作为必要费用开支的款项。⑺根据这项规定清政府在津的所属财产和不动产均成为临时政府联军的战利品,任由临时政府支配,可以售卖或拆除转化为日常开支经费。

临时政府以安全、卫生为由,制订了拆除天津城墙计划,通过承包商,实施拆除。并把北洋机器局视为一块流油的肥肉,88日通知秘书长起草一份致俄军司令部的函,由本委员会签发,建议提取目前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东机器局内的铜钱。⑻接着,由公共工程局局长起草了一份关于东机器局内的机器清单,表示委员会有可能需要这批机器。⑼这时,临时政府与俄军当局在新浮桥归属问题上发生摩擦。新浮桥位于现在的金钢桥位置,由俄军控制并在桥上悬挂着俄国旗。俄军官要求临时政府同意新浮桥归属权属于俄军。由于临时政府没有同意,于是控制浮桥的俄军就刁难临时政府派去管理桥的人员,干涉他们开启和关闭浮桥。⑽第二年118日,当临时政府要求行使对北洋机器局机器资产处理权时,俄军当局表示说把东机器局内的机器送给临时政府,具体日期待定,⑾碰了软钉子。23日,俄国部队参谋长致函临时政府说,可以为委员会提供所要求的东机器局的物资,但为了得到这批物资,有必要与俄国‘博比埃号’舰艇司令官磋商。⑿由于临时政府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其委员由各占领军提供人员拼凑,行政执行力有限;再加上北洋机器局地处城北区与军粮城区的交汇地带、远离城厢,长鞭莫及;以及赖以运输的运河水位极度下降,加上战争摧毁道路,通往火车站、法国桥的道路上弹坑累累、坑洼难行,临时政府拿不走机器,俄国当局也不便处置,就这样北洋机器局的事被拖延下来。但偷盗机器零部件的事连续不断发生。

临时政府在不遗余力地拆除天津城墙的同时,又得不到东机器局机器设备变卖的情况下,对海光寺淮军行营制造局(又称,西机器局)进行了疯狂兜售。与一位叫汤姆逊的商人签订了合同,公共工程局呈交了一份海光寺机器局的机器和铁制零件的清单,总重量为11626.06英担(9369.31担),这一数量和委员会与汤姆逊先生所签订的合同数量完全相等,由此临时政府获得全部费用,总计2137.42元。⒀接着,在日军当局要求下,公共工程局下令汤姆森在两周内将全部机器和废铁统统提走,就这样淮军行营制造局在天津彻底消失。与此同时,德国法根海少校出面将西沽武库彻底炸毁。德国德义洋行及一些商人私下倒卖西局、以及武库的物资与弹药,大发国难财。

1901115日,清廷议和代表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遵旨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并与11国代表继续进行议和谈判。在谈判期间,八国联军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出兵山东、山西相威胁。当清廷议和代表应允如数赔款后,联军总司令、德国陆军统帅瓦德西下野,63日离开北京回国。这期间,八国联军及天津临时政府解除中国人民反抗能力的暴行一刻都没有停止。722日,法国在华部队司令官华伦,根据联军司令官会议决定通知天津临时政府,拆除临时政府管辖区内下列防御设施:(1)天津的西沽武库、黄炮台、黑炮台及东机器局。(2)军粮城的2座兵营。(3)新河的3座兵营。(4)大沽所有防御工事;(5)北塘所有防御工事。24日,临时政府讨论拆除炮台问题,并发信寄发给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俄国指挥官。⒁96日,临时政府批准公共工程局对拆除工作采用订立合同或其它方式,要求既要价格低廉,又要保证工程迅速完成。第二天,《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

有了尚方宝剑,临时政府重新启动对北洋机器局的设备处置事宜,将机器局附近的某些建筑约20万块砖,卖给自来水公司;把机器局储存的火药出售给开平矿务局;销毁了存放在局内的700支斯普林费尔德步枪;将铸币局化掉的纯银及银元宝,卖给了摩尔根的代理人木勒;一些洋行、商人乘机将东机器局的铅砂购走、倒卖并拆除机器;部分物资及硫磺、硝石等,由道台张莲芳、海关道唐绍仪、盐运使杨宗濂等人通过各种渠道,安排外运。然而,临时政府与商人谈判签署拆除北洋机器局合同一事并不顺利,这为机器的存续提供了时间。先前的合同还没执行,即被推翻。直至1902428日,才与一名叫奥利弗罗那的商人签订用费13200元的拆除合同。截至5月底,临时政府为拆除北洋机器局支出费用计7000元。由于临时政府面临解散危机,一些官员纷纷为自己挖门子找后路,官场上也出现了一些通融情况。一直坚称不予售卖的北洋机器局轧币设备,在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出要求后,遂将轧币设备无偿地转让给了袁世凯。⒂于是,派周学熙任总办北洋银元局,选择在河北窑洼大悲院护卫宫址建厂,招募工匠于当年12月建成投产。在风雨飘摇的档口,多方势力博弈,仅用3个多月时间,处理掉一座庞大工厂群,既要拆除厂房、又要售卖机器,是无法实现的。袁世凯在天津政局中显露头角,为临时政府清单上的北洋机器局机器设备的保留与购买提供了可能。至于哪部分从商人手中购得;哪部分从临时政府手中接收,可能永远成为了谜团。着时间的推移,北洋机器局在天津彻底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北洋机械局设备处置上有没有利益交换,今天我们无重知晓,但知道是:天津临时政府秘书长田夏礼、以及汉文秘书处部门首长丁家立,都被袁世凯启用,前者被袁总督聘为顾问;后者被袁总督聘为掌管直隶教育的要员。

三.搬迁德州复建北洋机器局

1901117日,李鸿章去世。清政府任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上图),负责办理恢复对天津的管辖。袁派津海关道唐绍仪等人入住天津租界内接洽理事,并指派有关人员收购临时政府及商人们倒卖的东、西两局部分机器设备,为日后恢复作打算。第二年2月,袁世凯奏请武卫右军军务处精选正定、大名、广平、赵州、滦州、冀州等县壮丁6000人,分领训练,至5月北洋创练常备军,再添练两镇四协共19120人,驻扎保定东关,号称新练军。⒃军队扩大使得弹药需求量猛增,恢复军火企业势在必行。但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二十里之内不许中国驻军,一切有关军事设施均遭摧毁,连袁世凯亲兵卫队都只能驻扎在韩家墅,⒄因此在津复建北洋机器局已无任何可能。43日,天津临时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提出天津地区临时政府委员会关于该政府移交中国当局的建议书,表示移交当天,总督的出席是非常有益的,⒅表明临时政府解散进入倒计时,希望政权移交有赖于得到袁世凯的支持。此时,临时政府忙于善后,外国军队相继开始撤离,官员自找后路,管理松弛、市面上盗窃横行,陷入一片混乱。袁世凯向德州运送物资,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比如:64日,汉文秘书要求为总督从天津运军鞋和衣物前往德州兵工厂发放通行证。总督的要求是通过其驿站官员雍某提出的,已令司库签发。⒆可见,袁世凯迁徙北洋机器局的工作已经铺开。7月中,清廷议和代表、兵部尚书衔周馥奉命与各国使臣就交还天津事在京敲定。月底,临时政府停止汉文秘书将会议记录译成中文工作,把以前译的中文底稿全部销毁,殖民统治处于停摆。⒇815日,袁世凯接管天津主权,由都司曹嘉祥领导的警察部队控制局势,临时政府即刻解散。拆除中的北洋机器局一并收回,残存部分机器亦在归还中。

随后,清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新练军队不断扩大、京畿及直隶、山东、辽宁等地防卫亟待加强,军火企业復建迫在眉睫,于是选定德州。袁世凯早在1899年12月率部途经德州时,即接到署理山东巡抚谕旨,故视德州为自己福地,熟悉当地情况。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今德州市地理位置位于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距北京320公里,距天津227公里。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德州市平均无霜期长达20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47.5毫米。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州大部分时间隶属于山东,亦有隶属直隶之时,处在直隶山东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是南北文交流、交通之要地,是南方九省(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通往天津、北京的重要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穿越辖区140余公里,交通便利,遂决定把德州作为复兴军火企业之重地。

1902年初夏,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一方面派人到当地选址购地,规划设计,建设厂房;另一方面将买回东西局残毁机器,即在天津租界内赁地存储,招募工匠、择要修理,(21)并陆续运往德州,运送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还从英、德等国进口了部分机器设备。据《天津机器局大事记》记载:闰五月初六(6月30日),东局子残毁机器等件装船三十余只运往德州。《大公报》也报道说,所剩余器具再装船十只,即可运完。(22)復建的北洋机器製造局选址在德州西门外运河码头东岸的花园,占地700亩,它西枕京杭大运河,南至豆腐巷、北至上码头村(今黑马蔬菜批发市场北界),其间码头林立。复建后仍称北洋机械制造局,第一任总办,就是1899年在天津北洋机械局担任总办的王仁宝。(23

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是王仁宝具体主持了机器、人员迁移和北洋机器局在德州的复建。从德州博物馆收藏的历史图片显示(上图),人们推车肩扛运送机器设备,迁移队伍浩浩荡荡,前后望不到头。天津北洋机器局前后存世30余载,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北洋机器局复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工业文明以这种方式扩散到德州,给古老运河码头、商业小县城~德州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火种,成为该地区近代化的起始点。

四、德州北洋机械制造局概述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以下简称德局)从1902年初夏开建,至19048月底建成,10月投产。

(一)经费:北洋机械制造局自1904年建成投产,从1905年开始,其运营经费,来自三个海关的税收中提取,直接解交德州北洋机械制造局。计江海关(上海)按税收总数的六成提取,东海关(烟台)每年按四成提取,津海关(天津)按四层提取。(见下表,单位:库平银。1902-1904年资料缺失)

光绪28年-30年八月(1902-1904

光绪30年九月-31年十二月(1905年)

光绪32年

1906年)

光绪33年

1907年)

上年结余

333549

109598

152926

当年新收

660232

643753

806779

江海关解入

199672

100000

100000

东海关解入

150000

100000

108612

津海关解入

307800

441009

595532

薪资扣存平余

2760

2744

2635

当年总计

993781

753351

959705

1908年(光绪34年)开始,北洋机械制造局的经费改由海防支应局按各项用途定额发给银两。其中制造经费定额每年44万辆,遇闰月加银36667两,额定造子弹一千万粒,如添置机械、续建工程或者其他一切等项,须另案请款。防护队薪工口粮从前由常年经费项下开支,也改为另案请款。官医处薪水药费每年定额2400两,遇闰月加银61两。1908-1910年经费情况详见下表:

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

宣统元年

1909年)

宣统元年

1910年)

上年结余

229786

29000

5968

当年新收

659567

621301

506912

制造经费

440000

476667

380000

防护队薪工口粮

8298

10808

13371

武库薪水公费

1090

官医处薪水药费

9280

2461

补发购买机械物料

补发添建工程等款

9422

25888

111880

39813

划还订制枪子、器件工料价款

81359

18395

73728

本局扣用平余

85320

当年总计

889353

650301

512880

清末时期,北洋机械制造局每年须造表、呈递《收支银两大数四柱报销总单》,将本年度经费分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就是四部分,分别呈送给陆军部和度支部核销。

民国以后,北洋的行政职权不在,德州北洋机械制造局改隶陆军部军械司,遂改名德州兵工厂,1913年改名德县兵工厂,全部经费也由陆军部军械司定额发给,初期每月拨款京平银3万两,后因扩充营房等项目,追加3千两,每年合计拨款京平银396千两,合库平银37万两,后改为银元,每月发给455833元,每年合计55万元,数量较清末减少一半儿,并不能保证按时发放。(24)

(二)管理人员:

清末时期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长官称总办(总理局务,副将衔),以下有会办、提调、监理分别帮办局务,总管厂务,制造军火。

下设文案处、收支处、报销处、稽查处、工程处、官医处、物料库、军械库、还有驻津收支处和转运所。各处、库、所,都设有正委员、副委员、司事、书识。

民国时期德县兵工厂长官先称督理,后称总办,将军衔,以下设会办。

下设机构有庶务股、书记股、会计股、统计股、采办股、工务处、审检处、材料处、军械库、稽查所和军医所,各处设处长、处员、司事、司书;个股设股长、股员、司事、司书。

主要负责人列表如下(表中空格及文字,有疑似错误之处均系原状):

总办

简历

任职时间

会办

简历

任职时间

王仁宝

曾任按察使(臬台)

至光绪三十二年

郑嘉荣

直隶候补道

刘冠雄

副将衔补用游击

三十二年至

李祥光

副将衔补用游击

光绪至民国三年四月

言敦源

至民国元年四月

魏允恭

民国元年四月至十一月

王亨鉴

中将衔,陆军部少将

民国元年十一月至民国四年

谭鼎和

兼工务处长候补县丞

民国三年四月至九年九月

谢帮清

民国四年至六年四月

宋振纲

民国六年四月至九年八月

陈源亭

北洋水师轮机学堂毕业

民国九年八月至民国十二年六月

简业敬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陆军少将

民国九年十月至年十一月

高振魁

陆军中将

民十二年六月至十三年十一月

武文炳

无烟药学生,陆军炮兵中校

至十三年十一月

费国祥

陆军少校

民十三年十二月至十四年七月

张化南

陆军少将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至十四年月

张宣

民国十四年七月至十一月

吴柏琴

民国十四年月至十一月

(25)

(三)规模:

自1902年初夏开始动工,除将天津修理好的机器全部运来外,又从英、德等国进口了部分机器设备。经两年的施工,于1904年8月底完工,10月投产。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复建共有十三个分厂。分别是:机器厂、杆弹筒子厂、快枪子厂、新枪子厂、无烟药厂、棉花药厂、镪水厂、木工厂、磷硝厂、木样厂、铸铁厂、熟铁厂、造带厂、锅炉厂等等。机器局内设10个机构:即文案处、收支处、报销处、稽查处、工程处、官医处、物料库、军械库,还有驻天津收支处和转运所。大量机器设备的抢救以及转运,使德局得以复建,为中国北方保留下一股工业基础的血脉,具有积极意义。(26

上世纪正在建设中的德州电厂机房 王德胜提供

当我们与天津北洋机器局(以下简称津局)对比分析后发现:一是德局占地面积仅是津局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规模较小。二是印证了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津局的碾药厂、洋式药库、轧铜厂、拉火厂、水师学堂,以及拥有尖端技术的饼药新厂、电气水雷局、炼钢厂等等,均遭到毁灭性摧残。使得復建后的德局在研发制造能力上受到严重制约,德州博物馆展示的一份《1906-1909年德州北洋机器局产量图表》表明,德局已经没有能力生产枪支、大炮、水雷、地雷、炮弹和火轮船了。

德局1907年陆续扩建,新建厂房113间、办公楼一座、在厂外东南方建了弹药库、纸盒厂(造纸厂)、造酒坊等设施,厂房计达635间,办公房和库房达485间。后来在其东边又修筑了津浦路,交通运输更加便利。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发电车间 王德胜提供

老电厂机房文保牌 王德胜提供

老电厂机房内景 王德胜提供

德州发电厂,在兵工厂旧址一侧修建 笔者拍摄

1909年从天津购买了两台锅炉和两台发电机,全厂安装了电灯,这是德州第一批电灯。雇用工人也扩大到3000人,在津局师傅们的培养下,德州第一代产业工人诞生。1949年6月25日,德州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全市职工有6474人。

德州兵工厂的固定资产,有房地产和机械设备,首先是买地,前后一共买了民田850亩,每亩价银按5两计算,大约计有4000多两,然后建造厂房、库房、办公房,大约1120间房屋,工料款计约35万两上下。

机器设备,德州兵工厂各分厂的机器设备,先期是原天津北洋机械制造局,被八国联军焚毁的,经过了修理还能使用的;更多是后期陆续由英国和德国购进的。根据民国五年1月,德县兵工厂《购存各种物料数目价值产用途月报表》所附的机械类统计:

十几个分厂,一共有各种机器设备760余部(台、套),价值452025两银子,以上三项合计,德州工厂固定资产合计库平银806000两银子。(27

碑文:中华民国元年秋季北洋制造局造。唐景元提供(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兵工厂旧址的职工宿舍发现的那块残碑)

(四)产品:

北洋机械制造局自1904年9月开始投产,最初两年主要制造7.9毫米枪子,年产仅600万粒,以及少量7.5厘米日本炮弹底火和克虏伯7.5厘米炮弹底火。到1907年增加了6.5毫米枪子,后来制造的军火品种逐渐增多,计有:

枪子类:七九带箭枪子、七九无箭枪子、七九尖箭枪子、六五带箭枪子、六五无箭枪子、丹麦式机关枪子、曼利夏枪子、村田式枪子、自来德手枪子、布朗林手枪子、和六五假箭枪子。

炮弹底火类:格鲁森5.7厘米炮弹底火、日本7.5厘米炮弹底火、克虏伯7.5厘米炮弹底火。

炮弹碰火类:格鲁森炮弹碰火、37毫米炮弹碰火和6厘米炮弹碰火。

炮弹类:6厘米开花炮弹和37厘米开花炮弹。

药水类:硝镪水、黄镪水、黄噫哒(供本厂泡药棉、洗铜盂、造白药、制无烟药用)

火药类:棉药坯和无烟药。

枪弹配件类:各种枪子铜壳、枪子底火、枪子箭头、铜子夹和钢子夹。

铜皮类:底火铜皮、子夹铜皮、紫铜皮、和炮子铜皮。

军用器械类:铁子弹箱、大小铁锨、大小洋镐、大小洋斧。

从兵工厂的军火生产数量看,每年实际制造各种枪子1500万粒至2000万粒,但从工厂工人数量和设备能力来看,潜力是很大的,如民国十三年(1924)十月份制造各种子弹340万粒,照此计算一年有生产4000万粒的能力。

炮弹底火、碰火,也是按陆军部军械司的命令,有时多,有时少。

无烟药多时月产2万磅,少时5千磅;棉药坯多时月产1万磅,少时3千磅。

产品价格:

据德县兵工厂寅字第6799号报单开列:

七九无箭枪子每千粒价洋40元。

七九纸箭枪子每千粒价洋52.8元。

六五纸箭枪子每千粒价洋50.4元。

六五铜箭枪子每千粒价洋48元。

六五假箭枪子每千粒价洋48元。

七生五山炮木箭弹每颗价洋7.682元。

七生五陆炮木箭弹每颗价洋9.158元。(28)

五.德县兵工厂踪迹遗痕

德县兵工厂平面图

1924年,曹锟当选总统。9月24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冯玉祥倒戈,将所部改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并于10月23日开进北京逼曹锟下台,奉军得以大举南下。11月3日,曹锟宣布辞职,吴佩孚也由塘沽从海上南逃。

1925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进入山东督鲁,德州以南划为其势力范围,德州以北则属于奉系李景林势力范围。1926年2月,张宗昌下令德县兵工厂停办,并将机器设备拆迁至济南新城兵工厂。原兵工厂的工人被分别遣散到济南、汉阳、巩县、太原、沈阳、重庆等地兵工厂。

1937年,日军占领德州后,在此驻扎军队,德县兵工厂成为日本兵营。

抗战胜利后,我党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于1946年6月11日,将德州卫氏博济医院和博文中学校舍,连同德州火车站、德县兵工厂一起拆除。(29)

德州著名文史学者张明福先生说:德县兵工厂在历史上存在22年之久,工人最多时达3000人,加之与之配套的行业,大约德州城有1.5万人靠其生存。在清末民初战事频仍、灾荒连发的特殊岁月,它的建立与运行,既促进了周围失地农民和城市无业人员的就业,又极大地促进了德州地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德州人而言,不管袁世凯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兵工厂的这段历史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却的。(30)

济南新城兵工厂即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创办的山东机械局,后更名为山东兵工厂、济南新城兵工厂。开办之初,因经费紧张,只好先造火药,俟火药造成后再造枪炮。并在兴办山东机器局的时候,所有厂房的建设和设备安装没有聘用一名洋匠,从光绪元年十月到光绪二年九月底,机器局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藩库银、粮道库银、临清关税银,分别拨银九万四千两、七万二千八百两、二万两,合:十八万六千两(31)。与德州兵工厂的投入相比,差距是较大的。

民国以后,山东机械局更名为山东兵工厂、济南新城兵工厂,规模已经得到很大发展,据1914年出版的《济南指南》称,山东兵工厂厂内共分七处,即副官处、书记处、会计处、审计处、审格处、医务处、差遣处;十所,即机器所、火药所、枪子所、白药所、炼铁所、铸铁所、轧钢所、化铜所、木工所、工程所;二库,即物料库和火药库;又附设高等艺徒教育所,学制三年。民国初年,山东兵工厂常年经费银为13.6万两,改银元后为7.4万元(32)。投入依然很低,可见张宗昌将德州兵工厂设备迁来,对于济南新城兵工厂意义重大。1928年4月,济南新城兵工厂由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接管。在‘五三惨案’期间,日军炸毁济南新城兵工厂无影山火药库,劫去场内所有主要设备。济南新城兵工厂总损失700余万元,停产一年之久。1929年5月,改称济南兵工厂,主要生产‘七九’枪弹、木柄手榴弹,还曾制造过捷克式轻机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济南兵工厂主要机器设备和1000余名工人于1937年9月分14批迁往西安,改成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后来陆续迁往重庆等地(33)。

据山东唐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知名企业家唐景元20199月回忆说:不久前有同学去四川参加二炮战友聚会,联系到四川一战友家,他家四代人从事兵工厂工作。爷爷朱玉俊(1891~1960)十几岁就在德州兵工厂当工人,后来随厂迁往济南新城兵工厂。战友的父亲朱连荣跟着爷爷进了济南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兵工厂从济南新城迁到南京,又辗转到重庆。建国后一段时间内迁往青海,最后落到四川绵阳。现在的名字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生产导弹核武器的军工企业。那个战友转业到四川绵阳军工厂,侄子也在军工厂里工作。一家三代四口从事军工生产,可称得上是‘军工世家’了。

丁宝桢创办的山东机器局,先后更名为山东兵工厂、济南新城兵工厂、新城化工厂、山东化工厂,现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44年来此处的地理位置与军工属性从未改变,结构、布局也与当初基本一致,殊为难得。

天津、德州两地文史专家学者现场考察讨论

大运河德州段,昔日码头静悄悄。当年有兵工厂在繁忙热闹。

而德州的北洋机械制造局的前世今生就没有山东机械制造局这般幸运,它活生生地见证了民族的兴衰。2019年9月,笔者在德州著名文史学者张明福、文史爱好者程磊、张伟的陪同下,考察了德州大运河和德州兵工厂遗址故地。八百亩德州兵工厂的遗址故地,有些早已成为德州市中心繁华城区的一部分了。目前该地是一处热气腾腾的大工地,塔吊林立、拆迁兴建,一派繁忙。据唐景元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在德州兵工厂遗址故地早期有航运局,棉花打包厂(兵工厂生产炮弹储棉库),商业仓储(原兵工厂仓库)、木器厂(原木样厂)、铁路小学(我曾在此读书)、铁路公寓、煤炭公司、棉麻公司宿舍、黑马集团宿舍、航运宿舍、黑马集团批发市场、电厂宿舍、铁路公寓等等。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仍有一栋德州兵工厂电厂的老厂房矗立在居民小区之中。希望德州有关方面,利用该建筑,设立一座德州北洋机械局博物馆,不忘初心,讲好工业文明从天津扩散到德州历史故事。

作者井振武、周醉天、唐景元合影于德州市博物馆前

德州博物馆中在袁世凯与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部分的展示陈列中写道:技术先进,产品精良,是袁世凯北洋新军的主要武器来源之一。这是德州大机器生产的开端,标志着德州近代工业的诞生。

参考文献:

⑴、⑵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4月版,231至232页、241页。

⑶来新夏主编《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版,104至107页。

⑷【英】雷穆森著 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146至147页。

⑸【俄】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著 译者许崇信等《八国联军目击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175页至176页。

⑹天津市河东区政协文化体育和文史委员会编《天津一局两堂——洋务运动的北方基地》,2016年12月版,188页。

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⒅、⒆、⒇倪瑞英 赵克立赵善继翻译,总校订刘海岩《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2页、10页、99页、52至54页、145页、150页、122页和146页、354和358页、706页、625页、688页、757页。

⒃张联棻《小站练兵与北洋六镇》,见《八十三天皇帝梦》,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87页。

⒄冯玉祥《我的生活》(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60页。

(18)、(19)、(20)倪瑞英 赵克立 赵善继翻译,总校订刘海岩《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625页、688页、757页。

(21)(《袁世凯咨民政书》)。

(22)、(23)天津市河东区政协文化体育和文史委员会编《天津一局两堂——洋务运动的北方基地》,2016年12月版,188页、158页。

(24)、(25)、(27)、(28)《德州兵工厂概述》马寿春整理,载《德州文史》第五辑,德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年版,第135页、第140至141页、第137、143页。

(26)张明福主编《德州地域文化二十讲》,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2018年5月版,489至490页。

(29)、(30)《德州往事》张明福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18、407页。

(31)骆孝元,朱华《从山东机器局到四川机器局:丁宝桢洋务之路》,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第309页。

(32)、(33)《山东机械局寻踪》王汗冰图文,载《齐鲁周刊》2019年6月24日封面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