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程机械展文案_中国工程机械展
从2018年到2021年参加工程机械展文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成果丰硕、人气满满。全球企业在这里竞相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高端论坛为全球治理贡献“虹桥智慧”……在这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大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以不一般的干劲、狠劲和拼劲,办成了国际一流的博览会,他们就是“进博人”。 日前,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表扬大会,对6个先进集体和63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扬,4名来自不同岗位的先进个人代表结合工作体会作了发言。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览部田野:更多挑战,更大动力
从2017年9月到现在,1500多天里,技术装备展区负责人田野见证了进博会这一伟大创举的每一时每一刻:从“标志性工程”到“国际公共产品”,从“四大平台作用”到“四个坚定不移”……越办越好不只是口号,是多维度去思考、去落实的工作目标。
尽管已是“进博老兵”,但田野看到,筹办进博会不是“驾轻就熟”,而是“精益求精”。“我们不时会讨论,到底什么才是进博会,怎样才能做到展商主动来参展参加工程机械展文案?”他说,怎么做到“越办越好”就成了每年8月份,下一届方案启动之时,让人最头疼的事。
挑战越大,动力越足。为此,田野研究了30多个工业细分领域文案,学习集成电路点沙成金,到指甲大小的电路板,了解能源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努力理解源自人工智能最大场景的元宇宙世界。
第二届,田野负责的装备展区在北广场设立了工程机械专区、无人驾驶体验区以及和运营中心一起打造的“冰雪”体验区,引来无数点赞参加工程机械展文案;第三届,面对疫情突然袭来,一封“如期、线下、上海举办”的声明函,给企业重新注入了信心,成就了第三届的超出预期。
田野表示,今年的进博会,相比以往更具挑战;国际局势动荡、疫情反复不断;守住红线,加强防控,对进博人来说刻不容缓,“因为疫情防控原因,不少参展人员证件受到影响。各部门立即行动、积极协调,反复和参展商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最终得到了展商们的理解和肯定。”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运营中心孙鑫:用力用脑用心做好餐饮保障
今年同样是运营中心孙鑫第四年参与进博会筹备工作,四年来孙鑫的工作只有一件事:餐饮保障条线。从具体负责配套服务、培训演练到今年的抓块抓总,不变的是“供得上、吃得好、吃得安”这个大目标。
这九个字虽说起来很简单,但让60家餐饮单位每日供应10多万人的餐饮就变得不简单。孙鑫的体会是,为了“供得上”就要舍得“用力”。今年的“力”要使在食品原材料上,因为餐饮保障团队往前迈了一大步,直接对接物流企业和食材供应商。白天完成高强度工作后,晚上8点到凌晨1点的食材进场关键点也不能有任何放松。
为了“吃得好”就要舍得“用脑”。为了缩短点餐取餐时间,推动商户采用“线上点餐、线下自取”模式,孙鑫和她的团队在展前每周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商户确认“开通了吗?”“能用吗?”,到展中每天一问“用得怎么样?”“厨房跟得上吗?”经过努力,团队最终实现了餐饮商户线上点单“全覆盖”,整个展期营业额占比较上届提升7%。
为了“吃得安”就要舍得“用心”。从3月开始组织商户、客服进行32场“干货培训”和3场“实战演练”。和小伙伴头脑风暴,将餐饮防疫方案浓缩成“135”原则,让每家店铺最快明确要求,每天馆内穿梭检查防疫情况……
进口博览局论坛处黄万豪:从“1+4”扩展到“1+14”
论坛处黄万豪表示,回首过去的四年,从“越办越好”到“四大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再到今年的“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总书记连续四年的主旨演讲,为我们“越办越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年来,虹桥论坛体系从“1+4”扩展到“1+14”,从单一自办拓展到多方合作筹办,全力推动功能提升、议题提升、机制提升、成果提升,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成果框架不断健全,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增强。
作为一个论坛新人,黄万豪体会最深的是,虹桥论坛是主场外交,是重要国际场合。但与此同时,论坛筹办工作周期长、涉及面广、随机因素特别多,要面对来自不同单位部门的不同思路,要面对境内境外各界嘉宾观众的不同想法,“需要我们在筹备工作保持冷静清醒,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才能办好一届成功且有成效的虹桥论坛。”
筹办工作要遵循特定的客观规律,需要论坛处提前谋划、超前部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坛处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修订完善任务图、时间表,按照“急事快办、难事细办”的原则,发扬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干,真正把任务推进好,把风险管控好,确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
进口博览局综合办公室沈雨琴:在努力和奉献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
沈雨琴两年前来到进口博览局,这也是她的第一份工作。
她的工作始于平凡,收发文件、作好记录。统计显示,两年来,她登记流转文件3932件、电传640份、公文校核324份、审核用章259份。正是每份文件的积累、每天万步的穿梭、日日责任的坚守,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感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回头看,从刚开始拿到每份文件都要问该怎么办,到现在能独当一面,应对自如。我的工作虽日复一日重复着,但也日复一日被需要着。执着的平凡就是坚守的奉献,磨练着意志、成就着自己。”沈雨琴说。
作为集体的一员,工作不仅是看好自留地,还有更大的责任田。这是她从参加工作就体验深刻的事情。工作不久,办公室筹办局工会和团支部成立大会,在一切就绪,准备撤退时,却发现材料出现问题,大家毫不犹豫,立刻修改、重新打印、逐份装订。那天,所有的同事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最后又全员彩排,结束时已是凌晨。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她,也将指引着她不断成长、不断前进。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