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新闻资讯 >>
合作媒体 >>
展会知识 >>
当前位置:首页 >

土木工程未来展想_土木工程现状


笔者2009年从某211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土木工程未来展想,始终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现在回头看来,笔者个人认为,当时的工程行业处在一个良性周期的尾端,第一波比较猛烈的造城运动始于二十一世纪初,主要围绕着旧城核心区的周边建设新城(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最繁华核心区)。到了2009年时基本进入尾声,最关键的是当时无论是国资项目,还是私企项目,还是基本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良性投标,有预付款,能按时支付进度款,验收通过了也能拿到尾款。大白话说就是建设单位账户上有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还没开始内卷,整个行业还处在一个良性状态。现在大概五十岁左右或往上,已经内部升级尊称为“老板”的公司总、老项目总,掌握着一个施工单位最好项目资源的那批人,大多数都是赶上了那个好时候,成功上岸!

不知道只有咱们还是全世界都是这样,只要某个行业做好了,起来了,就会有大量的资本和人员进入,然后那个行业就开始内卷,然后就越来越不好了。笔者印象挺深的,大概从2012年这样开始,网上开始铺天盖地的出现大量如何拿地开发的文章,还有如何囤积房子的文章,我也第一次从同行那里听到了“垫资”、“总价让利”、“买项目”等新词汇。按照传播规律,网上开始有文章出现时,实际上已经流行了有一段时间,大体上工程行业就是从那时开始往下行了。中间15到17年受到一波刺激,外面看来又更加繁荣了一把,但其实身处其间的行内人,都知道这只是卷上卷的开始。

笔者印象中之前评标时还不能做得太明显,到16年往后,已经敢明说LOWEST中标了。各个“老板”花了巨量心机在洽谈项目之余,还有把最后一口气留给对付那些潜在的,还有自己都不知道的竞标者,各种在行业内吹风这个项目我拿下了,大家伙们都散吧,另一厢找兄弟单位帮忙WB,哪怕做到万无一失,不到最终中标都会不免提心吊胆地担心哪里杀出一个程咬金。笔者就见过数次某巨型DC公司自己旗下的建筑公司,志在必得投自己集团的项目,各种费用按照集团的最低标准抠到了极致,还都有不懂哪里来的公司给出更低的报价。

而另一边,建设单位越来越“过分”,各种让利、垫资、抢预售、抢节点的要求越来越“无底线”,笔者自己可以证实的就不少于10个所谓老板,兜里真没几个钢镚,凭着一点背景和关系,就敢豪气冲天地拿地,人五人六的装成大佬的样子,仿佛世界都是他的。其实,他们本身只是做些小生意,年入一百八十的,再拉上一些亲戚伙伴,各种抵押房产,借款啥的,东拼西凑过了验资关、交了土地出让金后就身无分文,还欠了一大笔GOLD LEE DIE,这样的建设单位能不逼着抢预售嘛!

但即使是这样,凭着国运向上,经济蓬勃发展,他们之中还是有部分人挺了过来,成为了真正的大老板。而且按照时间线来说,越往前成功率越高,前文提到的十来个所谓老板,有接近一半的人上岸了。至于没上岸的,也挺惨的!跑路的、一蹶不振的、甚至领了人生饭盒的都有。只是坑惨了那些善意的第三人,比如借钱给他们的(纯粹帮忙的、出于收息目的的都有,相信不少读者都亲身经历或者略有耳闻),买了烂尾楼的(这些是最惨的)等等。

只是这种上岸率对于嗜血的资本和贪婪的人性而言,已经非常非常非常高了,所以架不住还是会有很多人去尝试,进而催生出更多的建设单位,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地产人、工程人、材料供货人、机械出租人等等下游行业人员。

土木工程未来展想_土木工程现状

本文无意探讨究竟先是建设单位越来越无底线,导致施工企业越来越卑微;还是先因为施工企业越来越内卷,给了建设单位跋扈的本钱。这有点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里回到文章的标题,工程行业尤其是现在网上被讨论的最多的施工一线人员的困局,究竟是什么土木工程未来展想?又该如何解困?

一、 施工环境艰苦。

这个已经讨论得太多太多,这里也没啥好说的了。从业者都懂,其他行业的就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呗。明说一句,土建施工从古至今都是环境艰苦的,咱们读历史书不都是王朝兴盛于轻徭役,衰败于大兴土木嘛。在笔者眼光所及的科技发展程度中,土建施工的外部环境都不会多么优美。哪怕是现在大力发展的装配式结构,能减轻的只是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艰苦程度,基础阶段的施工环境依然是艰苦的。当然能减轻持续时间最长的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也已经很不错了,这个还是要提倡的。所以,施工环境苦,这个是无解的,土建工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家想想,要去一个“无”的环境中,环境能有多好?这里,笔者认为土建人又是最煎熬的那个。单论环境恶劣程度,前期勘察、水文地质的人员所面对的环境会更加严重,但他们的作业周期比较短,一般的项目都是三五个月就完工了。须知道,人处在一个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应的环境之中,你预期在这里呆三五个月和呆三五年的心理煎熬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偏后期的安装和装修作业就更好了,首先工期会短很多,其次环境经过土建阶段后会好多,至少不用脚踩烂泥头淋雨,沙尘水泥灰满天。对于那些刚刚从业的,或者将来潜在从业的人,你们都要想清楚。接受不了就不要进入了。相对来说,房建和市政会好一点,如果就在自己家乡,甚至可以做到每天回家。即使在他乡,至少走出板房,外面还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当然有的人说天天加班,下了班只想倒头睡觉,那就另说了。工业建筑次之,毕竟工业建筑不会离市区太远,你非要感受一下花花世界,还是不太难的。最难的是公路(铁路)和水利水电的,都是山高路远,人迹罕至的地方,你的世界就是那巴掌大的营地,真的很多时候你都会怀疑人生。笔者参建过一个水电站工程,真的抢了6个月的工后,跟领导请假时直接明说:我想回城市看看红绿灯和穿裙子的女孩。那时候从我城里的家出发,需要花10个小时,换4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营地!

凭心而论,现在现场的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多了,很多老工程人都能感受到。但这里有个认知误区,这里的改善是和自己的纵向对比,如果是和社会的横向对比,这点改善就远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了。在八九十年代,甚至二十一世纪初,工地的板房还真不好说会差过农民工兄弟的农村老家,工地的食堂、厕所、洗浴室甚至可能吊打他们的农村老家。对于农民工兄弟来说,进城务工在生活条件上是一种升级。但现在大家再看看,是,工地的板房里有了空调,有了WiFi,洗浴间有了热水器,大型工地的食堂卫生配置甚至不输饭店,但这些环境放到社会上,落差还是有点大,现在不说城里了,即使是比较偏僻的乡村,现在的生活环境都已经比较便利了,环境更是没得说。也难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工程行业了。

土木工程未来展想_土木工程现状

二、工作强度大,休假少。

这个吐槽火力值排第二。这个也基本上无解。笔者看了很多类似的文章,但很少有人提及这点的根本原因。这里斗胆放出自己的见解:工程人工作强度大、没有休息的原因和解困钥匙,都不在天天喊累的工程管理人员手中!而是在工人手中!因为他们没有休息,你作为管理人员也只能跟着没有休息!所谓工地三大幸事:暴雨停电来美女,除了调侃性质的美女之外,暴雨和停电还不是因为工人没法做工,管理人员可以跟着休息。今时今日,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其实已经很难界定了。到底谁更重要,谁为谁服务,众说纷纭。工人为什么不休息?因为工人休息就没有收入!他们抛下家乡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儿女,就是为了赚钱,他们的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也非常强烈,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他们不愿意过多休假。一旦休假工头就不记他们的工,就不给他们算工钱。这种工人手停嘴就停的劳动组织关系和方式,没有在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工程行业休假少的情况都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这是由上层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个中原因,从业者都能体会,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个劝退因素对新人的杀伤力更大,老工程人嘛,要么习惯了;要么技能点上去了,处理事情起来不会觉得太累;加上地位和资历都混上去了,偶尔偷下懒,只要不耽误大局,一般也没人管。刚入行头三年是个坎,迈过了基本上这个因素的影响就不大了,对于老工程人来说,更大的劝退因素还是无法照顾家庭,孩子叫自己叔叔等等。又或许,因无法跟上时代被后浪拍死了……

二、 相对于劳动强度而言收入不高,延付工资。

这个在老工程人里吐槽火力比较大。很多人在其他文章里也提到过,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都不算事,只要钱给够。国人这点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很值得称赞的。但事实确实是绝大多数工程人的收入,只看绝对数是不少的,只是计算到时薪时,真的不多。而且苦恼的是, 外人往往看到的是那个绝对数,然后就得出我们工程人有钱的错误印象。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只能无辜无奈和苦笑了。

做工程能存钱倒是真的,单身汉、住板房、吃食堂,一年回家三两趟,不攀电玩不添衣裳,想想都知道,存钱不要太容易。笔者年轻时跟过一个项目,工资是发现金的,发了钱就丢进箱子里锁着,钱包里就放着百八十块的,基本不用。年底回家时打开箱子拿钱,真有那么一刹那觉得自己是富豪的感觉,厚厚一沓,笑出了声。

收入困局的原因,首先在于土建施工不是什么暴利行业,其实一直都不是。这种科技含量偏低,劳动密集、又不出卖资源的行业从来都不会多么暴利,它显得暴利是因为体量大,哪怕只有3%的利润率,架不住一个项目总造价10个亿,算下来也有3千万,这3千万有那么个10%落入个人腰包,也有300万。然后所有人都会指着那个人说,看!大老板!工程行业暴利呀!2020年建筑行业两大龙头中建和中铁的利润率都是4%左右,在万亿级别的合同额面前,利润总额的绝对值是挺大,但相比于白酒、金融、IT、高科技制造等行业动辄三四十的利润率,实在难以启齿。这点利润率放到每个项目上,再放到项目上每个从业人员身上,就只能是那点工资,再多的话公司和老板就没多少钱赚了,在公在私他们肯定都会先保证自己的利益,剩余的才会进行分配,公平当然是不公平的,但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指标,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个人接不接受都是这样,每个人都注定被所处的时代所限制。

其次就是从业人员多,内卷严重呗。条件好的、离家近的项目大家抢破头,工资低点也做得弥足珍贵。条件差的,地点偏远的项目,一再加薪半年也招不到人,这种情况行业内大家都很清楚。这个又关联到上文第一点了,特别是那些成家了的老工程人,带头卷,为了照顾家庭,有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各种抢离家近的项目岗位!各种高工、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竞争一个岗位!当初在工地板房里挑灯夜战备考的我们,满怀憧憬地以为自己考上了,就可以拿着证书硬气地回到家乡谋得一份美差,老婆孩子热炕头,周末阳光逛公园,孩子运动会家长会一次不缺。可曾知道有多少同行在跟你一样做着同样的梦?又可曾知道有多少不是同行的,花着比你多得多的时间在备考各种证?又可曾知道有多少啥也没有,但有一个good dad的人,早已预定你觊觎了好久的岗位?

至于延付工资,这个话题就很沉重了。首先就是万恶的垫资了,笔者个人是万分厌恶这个垫资了。钱都提前放到工程建设上,房子没卖出去前KFS一分钱都没有。施工企业当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钱每个项目都垫,自然只能找投资人或者合同伙伴,然后要求供货商、劳务总包也要参与进来,大的供货商必然拖着小的供货商或者生产厂家进来,劳务总包也必然拖着小的工头进来,层层垫,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和谴责,还成为衡量一个工程参与方实力的考核指标,笔者实在是难以接受!但还是那句话,不接受又能如何?

从上文就不难看出,买房人的钱要经过多少个关卡才能流到工程人的手上,变成你的工资,房子卖不出去就不说了,源头都没水,就别指望作为下游的你还能喝上水了。有时房子卖得好,你也不一定能按时拿到工钱,前面的每一关可以截流自己蓄水,可以分流到别的地方。这就是纯粹的坏了,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垫资、拖欠工程款和工资的情况,相信会是将来国家重点整治的对象,现在各种立法和文件已经出台,虽然过程会很难,见效时间也会拖得比较长,但这是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然这个问题会强烈限制行业的发展和运行,或许会最终成为终极Boss。

好了,说了那么多,其实主要的槽点就这些了,不同的笔者无非换个表达方式罢了。笔者个人也认同很多文章里面提到的观点:就是现在年轻人大量逃离或者不愿进入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其实是好的。既然一开始是因为太多资本和太多人进入而发生的后续一系列事情,那比较好的解决之道也在于资本和人员陆续离开。在这里笔者只补充一点,仅仅只是管理人员逃离是作用不大的,相对于庞大的工人,那点管理人员翻不起什么波浪。网上太多测量员、安全员、施工员、预算员的吐槽,但很少有工人的吐槽,因为他们还能忍受,或者他们没得选而不得不忍受。这么多次救房市,救的不是那些会发文吐槽的管理人员,救的是那些相对沉默但人数庞大的作业人员。以房地产为龙头工程行业,其后牵扯到太多太多的下游行业,这里面有多少人就靠着这份工作来操持家庭,赡养老人,供书教学,一日三餐,笔者没有数据,但想必绝对很多很多。这个行业要好,必须要让那些逃离的,或不愿进入的年轻人有其他去处才行。从目前实施的政策里面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深意,提倡新能源和制作业升级,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招录取分数和人数双双走低,引导年轻人进入其他领域。工程行业内部逐渐规范化,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监管严格化等等,都在往这个方面发展。但大家不要心急,根本性好转不会在短期内显现,个人认为在目前工程一线作业人员彻底老去之前(这批核心工人目前多数40岁到50岁之间,即2000年前后进入行业)都不会太明显的改变,因为这批人已经没有选择,他们只能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他们背后的家庭也要靠他们的收入,ZF也不可能不管他们,所以内卷依然存在。到目前00后们彻底进入社会并且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后,相信整个情况会得到扭转。

所以未来的工程行业会是怎么样呢?笔者不妨畅想一下:

1、建设单位都是准备好资金了再开始开发项目,建设单位的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善,而且在建设期间有严格的监督程度防止资金的挪用。各种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款都能按规定流程执行。

2、工程从业人员比现在少了很多,进入工业化时代,很多作业可以在厂房内进行。工期较长的现场作业也是实行分批次的轮班制度,每一批次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只驻守三五个月,然后换另一批次的人员进场,上一批次人员回城里的厂房里。

3、进一步取消所谓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界限,只有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区别,又或者两者完全融合,看图纸的也能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的也能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操作CAD、广联达等等。目前正在酝酿职业教育的大招,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放出来了,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所谓工人社会地位低的现状,打破现在年轻人对于工人的刻板印象。我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以后工人一样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体面人,只是他们工作环境比较脏而已,下了班,换下工作服,他们也和现在所谓的白领一样体面。

4、从业门槛会比较稳定,不像现在大房企大建工动辄就要985,211毕业的管理人员,但施工一线的作业人员却是有手有脚就行。笔者自己从事这一行,不怕得罪同行,我们这个行业其实又有多高的科技含量?除了一些超大型关乎民生的工程,需要高科技的介入,一般老百姓能接触到的95%以上的工程都不需要多大的科技加持。本质上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管理层集中了一大堆985、211高材生又有多少作用?所谓行业内主要使用的软件越来越智能化、傻瓜化还是托了人家IT业的福。反而是在一线作业的工人,很多倒是只读完小学,初中晃荡两年就跟着同乡出来了,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也没有任何职业培训,就是师傅带徒弟,眼看手跟就干起来了。师傅错的,徒弟会继续错下去。每每985书生拿着规范条文和工人扯皮时,换来的只有一句:我做了几十年都是这样做的,你去其他地方看,也是这样的!这一幕所有工程人都太熟悉了,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以后经过大学限流,不会有那么多985、211进入工地,要入行也多是去科研机构、设计院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单位。工人也要经过高考进入高级职业学校进行栽培,规范操作。整个行业的门槛会调控在一个合适的中间值,很聪明的人不会进入,太笨太懒的人想进也进不了。

因为制度完善了,管理规范了,从业人员少了,资本得到监控了,大家都有底气对不公平的、不正确的现象说不。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至少可以做到不低于国家总体经济增长率。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也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其他休假,社保、再教育,职业发展等福利也能和社会看齐。

其实,这些,很难做到吗?读者里面应该有部分是厂矿区长大的子弟吧,回想一下我们的父辈们,在他们年轻时,大概就是七八十年代,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的父辈们不也是为自己工人的身份而自豪吗?他们不也是不那么细分所谓苦力和技术或者管理人员吗?技术员同样可以扭扳手,接电线;操作工也可以从容不迫地和工程师探讨技术问题。在笔者刚参加工作时,老国企单位里还有几个接近退休年纪的老师傅,他们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工人,那时哪有什么农民工和管理人员的区别,大家不都一样嘛,大家都一起弹线,钉模板,绑钢筋和打灰。所以到我那个时候,他们变成了带班,带着工头和一帮农民工一起干活,他们既指挥也自己跟着一起干,因为接地气,工人们都很服气他们,对我们这些大学生爱搭不理。这些老师傅从来不会麻烦我们这些所谓技术员,钢筋下料,配模等等都是自己弄妥。有时测量组手脚慢点,他们自己都各种方法把线给弹了。这批老师傅是笔者见到的最后一批国企施工工人了,在笔者工作后的两三年内陆续退休,第一个项目就送走了五个这样的师傅。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就再也没有了。以至于到以后,笔者自己做了项目经理,想找这样的师傅作为专业对组带班,都找不到了,有这样水平的人,人家也只愿意以包工的形式参与,不甘心只是做一个拿工资的带班。

所幸的是,现在笔者看到国家正在往这个方向引导,笔者不认为这是开时代的倒车,这才是剥离了资本的钳制回到原来正确的道路上。当然,这对某些既得利益者,不是什么好消息。然而,你们吃的已经够多了,现在已经吃到这个行业完全进入一个困局里面了,同在一个链条上的觅食者,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当你把其他从业者逼到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那只会大家都没得吃。

最后,总结一下。工程行业的困局有自身行业的特点造成的,也有很多是制度上的缺席以及纯粹人祸造成的。对于行业自身的特点,比如工作环境艰苦。建设本身就是克服环境做功,重塑环境;非暴利性基础行业等,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和面对,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只能通过制度进行缓解和调节,无法根本上解决,再怎么改变工程建设也变不成金融那样的高大上。对于规章制度,我们要努力完善,而且要有监督和追责机制,以人为本,力求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对于人祸,我们要勇敢抗争!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人祸,老一辈已经无能为力,甚至他们中有部分人就是那个祸,目前的中坚力量说实在也是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吐槽的原因,包括笔者本人也是这样的人。但或多或少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帮助,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更好的局面。真正能扭转局面,还是要靠后来者,那些看见了黑暗仍选择进入行业的年轻人,希望在你们身上,而且笔者也相信,你们可以成功。

最后最后,我们工程人承受了太多,而且名声还不太好。网上大多都是一些负面的声音和情绪。导致工程人的形象一直不咋地,打开搜索框,大多是什么偷工减料、吃拿卡要、暗箱操作等等字眼。不否认,这些情况也都是存在的。原因上面也说了,有行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有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有人祸造成的。但大伙也要看到,工程人也是大地的美容师,咱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便利,出行越来越快捷,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人的心血。工程人里面占大头的还是勤勤恳恳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普通人,大多数工程人都恪守着做良心工程的职业道德,我们和其他行业和岗位一样奉献了很多,牺牲了很多。作为工程人,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同样可以向公众索要尊重。毕竟,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谁还来爱我们?

一家之言,水平有限,不喜轻喷!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